孔子的论语是劳动吗

1、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2、第一,孔子的教育创举及其意义

3、学习态度方面

4、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5、《诗经》

6、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7、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8、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9、孔子政治思想

10、孔子美学思想

11、史载孔子三千门生,七十二贤能,性情不一,却各有其长。单从《论语》中出现的三十多位来看,他们之中,富、贫、狂、狷、愚、鲁等样样都有,但在孔子的春风化雨之下,最终都成了助益于人生和社会的有用之材,不能不说这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付诸实践的成功范例。

12、子产不毁乡校之事可以证明,孔子之前有正腐创办的各级义务教育制学校,连百里奚这样的奴隶都能学知识当上宰相。

13、孔子首创私学,建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新的教育平台与模式,更广泛更平民地推动了教育发展。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大约30岁左右,他就开始设坛收徒,而且没有特别的太难跨越的门槛限制。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是啥意思?通行的传统解说是:学生主动缴纳一捆干肉(如同今天的熏肉腊肉),他就收作弟子。比较翻新的解说是:学生能主动约束省察自己,有进取心,他都会好好地教。这两种理解,一则表明孔子收徒在物质报酬方面的门槛设得不高,二则表明他重视并强调学生主观精神方面的自修态度,因此,这两说都不影响我们体认孔子创办私学出发点的伟大。

14、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15、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16、这个行为准则一旦形成,就将一个民族或者是邻近民族文化圈的所有人们,对社会、人类、世界的认识归并到一个圈子里,人人都不得越矩,谁要是想跳出这个圈就会碰的头破血流,不得不再次灰溜溜折回圈内。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这就是你思维思想存在的维度,无法逃逸,对这个环境认识到位了,会越活越好,反过来说抵制只会自讨苦吃。

17、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18、《诗经》:

19、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

20、孔子创立了系统的教育教学原则,总结出师道尊严、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立志有恒、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及相关理念阐述,有如古老的空谷之音,称得上启发后世直至今天的师道研究和学习的宝贵说教。

21、意思是说:有一次,子路问先生:“听到一件合乎义理的事,就要立刻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哩,怎么能一听闻就去做呢?”言外之意,就是应该先请示,或者先逊让。另一次,冉有也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立马去做呗。”这让公西华弄不明白了,说:“同样的问题,先生的回答却不同。我被搞糊涂了,冒昧请教于您。”孔子解释说:“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我要鼓励他敢于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要提醒他退让一些。”这便是因材施教。

22、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23、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24、第三,孔子的教育理念与范例

25、再举一个例子:

26、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7、《春秋》:

28、孔子强调入世,认为有德才的人就是要为社会服务,(入仕)做有用人才。

29、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如《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并且经常去温习它,这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30、"万世师表”是怎么来的?

孔子的论语是劳动吗

31、孔子强调君子人格,主张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官员和人生榜样。在孔子影响下,《论语》中形象鲜明的如颜回、子路、子贡、宰予、曾参等人,虽然秉性天赋不同,能力才情迥异,得道深浅不一,但人格精神皆化一于孔子。两千多年以来,多少后学渐染他们的德泽,仰慕他们的品节,这与孔子首轮教育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办学之初,孔子的学生并不多,只有颜回、子路、曾皙等几个,但后来如同“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那样,魅力和影响渐渐扩散,最终达到了数量与质量兼众并优的高度。

32、《论语》:

33、<论语><春秋><诗经>的先后顺序

34、《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35、子贡说:“有美玉在这里,藏在柜子里藏起来?还是找好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了吧!卖了吧!我等待商人呢。”

36、第二,孔子的师道主张与实践

37、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38、孔子经济思想

39、孔子教育思想

40、作为先师至圣,孔子树立师道,并身体力行。他把师道的原则一条一条地确定并贯彻到底,绝不为办学而办学。从性质上讲,他办的是私学,可是从育人方式与效果上看,最可贵的恰恰在于它仿佛并非在办私学,并非在传导狭隘的人生观念,兜售偏执的文化货色。孔子有自己高标准的教师自定义,他一生树立并忠实践行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无私无隐”等可贵的师表风范。

41、今天一提起古代教育概念,常让人联想到两个文气与诗意兼而有之的词语。一个叫“杏坛”,《庄子·渔父》上说,“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据此,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的时候,就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所以,后世所谓“杏坛”,既特指孔子创建的最早的私学课堂,也泛指广义教育机构和场所。

42、一、孔子毁了中国早期的平民教育。

43、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44、答: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是因为孔子在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5、他还主张“有教无类”,就是说不因为籍贯、个性、天赋、贫富、贵贱、老少等而拒收人家入学(当然,好像性别还是有顾忌的,我没发现过孔子招收女同学呀),或者看人下菜碟儿,分等级有区别地待人。千万别小看我刚才讲的“自行束脩”和“有教无类”这两点,在春秋末期那会儿,作为第一家私学,可是新鲜事,带有教育拓荒的意义,不仅创建了新的办学模式,更是从贵族到平民大大拓宽了教育对象的吸纳范围,而这两条广告词简直就是一份平民教育宣言,一缕投射给新兴地主阶层改变命运的曙光!

46、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47、2)打破教育上贵贱贫富的等级,提纲“有教无类”,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权利,学生众多,史称“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促进学术下移

48、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49、孔子亲自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之材。孔子有多少门徒?民间的说法是“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早年的学生,或随之奔走周游,或受聘做官,参与社会活动的较多。他晚年的学生,如子游、子夏、子张、曾参等,很多人继承孔子衣钵,讲学授徒,成为重要的文化继承人和传播者。诸子百家之后的好多历史阶段,儒家学说与思想得以成为中国学术主流,这些弟子功不可没。在春秋末期的生产力水平和教育风习影响下,孔子独立杏坛,教得门生满堂,英才辈出,足见其教育魅力之强大,教学方法之高妙!

50、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51、<;论语><;春秋><;诗经>;的先后顺序:《诗经》最早,《春秋》次之,《论语》最晚。

52、孔子还是课程开发与自编教材的高手。他拓展了教育课程的门类和内容,史称孔门四教的“文、行、忠、信”,孔门四科的“德行、政事、文学、言语”,以及孔门三化育的“礼教、诗教、乐教”等,在我国教育史上都极具开拓性和独创性。孔子整理典籍,重视并推进了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主体的系统教材建设,这对于人生成长与人才培养的意义也是深远而普遍的。

53、《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

54、因为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同一个问题,变换字眼出现无数多次了,蠕家信徒真是会炒作。那我偏不让出话语权,非要揭穿孔子的真面目!

55、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56、)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度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

57、说到这里,假如现在要求你围绕“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基本内涵及其关联性,从《论语》中举例,介绍孔子的教育境界或教学艺术,可以做到吗?

58、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59、《春秋》

60、要简明地介绍一位伟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先行者,孔子是伟大的,是富有首创精神和做出巨大贡献的。他的教育思想之完备深刻,教育实践之卓有成效,教育经验之丰富多彩,教育个例之特色鲜明,哪怕每一小块内容,都不是“简明”的文字和讲说所能全面呈现的。因此,限于时间与篇幅,请原谅我只能做如下的择要的介绍。

孔子的论语是劳动吗

61、)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的道德修养原则和方法。

62、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因为他为教育事业和教育精神而被后世所景仰。魏黄初二年,魏文帝在发诏策封孔子后裔时,称孔子是“亿载之师表”。

63、所谓师表,领域内学术顶级并能为后来人起模范表率的人。大白话讲就是,世世代代得以享用供桌之上冷猪头待遇的先人。

64、韫,藏。椟,木柜子。贾,商人。沽,卖。

65、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66、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7、孔子史学思想

68、核心思想方面

69、但孔子办高价培训班,开了教育产业化的先例之后,教育成了收费项目,平民再也上不起学了(旧中国的文盲率能说明一切)。

70、孔孟之道廓清了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人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各种奇思妙想,把所有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道德精神的流派正本清源,兼容并包到自己一家,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运行准则。

71、毫不夸张地说,是这几方面的存在与积淀,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国有位哲学家叫雅斯贝尔斯,把中国的孔子、老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的犹太教先知们相并列,称他们都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各自文明大演进区域里最伟大的精神导师。美国版《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排名第一。这充分说明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教育先行者,是伟大的,永垂不朽的。

72、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73、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74、孔子是蠕家的师,不是人民的师,不配作人民的师。世界上最渣的老师是孔子,最伟大的老师是毛泽东。下面我用事实来证明,如果你想反驳我的观点,也请用事实说话。

75、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6、据《孟子》记载,古代地方官府兴办的教育机构是很早就有的,“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但作为私学,孔子之前是没有的,或者说是没有特别成型和成气候的。直到孔子,才兴办私学,开此一历史先河。作为创始形态的私学,无疑是一只难搞的螃蟹,而孔子设于杏坛,招聚门生,口诵心传,讲习不辍,硬是把这只张牙舞爪的教育螃蟹吃得嘎嘣有声,滋味十足。

77、第二个词叫“木铎”,它本是古代的一种器乐,外围用瓦铜作桶腔,中心以活动木槌为舌,摇晃发声,铿锵响亮。《论语·八佾》上就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社会混乱已经很久,上苍要以先生的学说为号令啦!虽然这是在周游列国路途,一个地方边境官员有感而发的赞叹,但也说明孔子当时因为兴私学,传播儒家之道,声名与威望已经很不一般。孔子作为师者,也常以木铎自比,认为自己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一个铃铛,我以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使命的自觉。为什么后来“木铎”成了教师的别名?为什么后世又有“金铎为武,木铎为文”的说法?为什么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有一标志雕塑以及它的校徽上有一主体图案也叫做“木铎金声”?其源头都因为孔子创造性地开办了私学。

78、举一个例子吧:《论语•先进》记载着孔子对学生的一段点评——他说,“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会说话的嘛:有宰我、子贡。政事领导力执行力强的干将: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擅长《诗》《书》的文艺范儿呢:有子游、子夏”——好家伙,对一个个得意弟子孔子真是门儿清啊!这是充分了解学情,也是“有教无类”的理念得到了成功实施的佐证。

79、)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设杏坛讲学授徒,整理并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为教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育内容;

80、其实,每一个稳定理念,《论语》中都有许多事例支撑和内涵阐述。“有教无类”是孔子的自白,表示对于求教者一视同仁,不会因了对方的出身、地域、天资等而有所区别,打个比方就是施教不挑食。“因材施教”是程颐、朱熹帮孔子总结出来的,表示孔子的执教方法因人的材质特征而有所不同。前者指教育情怀与态度的等同,后者指教育策略与技巧的区别,前者是“道”,后者是“术”,二者因为观察点不同,教育教学讲究也有所不同,互为要素,相辅相成。

81、孔子办学,传道为先,非常重视德育教化。通过《论语》我们能系统地了解到孔子对“仁、义、礼、孝、忠、信”等道德观念的阐述。他的道德概念是系统而清晰的,内容是明确而丰富的,构成是初具规模的,这为后世的孟子完成儒家思想体系的集成奠定了宽广而牢固的基础。

82、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83、三部著作成书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话分别是:《诗经》、《春秋》、《论语》。

84、万世师表就是永远都是老师的表率,那孔子都有哪些言行值得如此称赞呢?言,说了好多教育的至理名言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等。大都被孔子的弟子记录在论语当中。行,是当时最大的私塾,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能!最终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后代帝王所尊崇。这应该是最主要的成就!一家之言多多指正!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