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传对苏轼的评价

1、王安石年谱

2、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政见不同。

3、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4、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从政方面,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高居名副其实的宰职高官。文学上,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后世公认的宋代文坛领袖。著名的散文家,题代表作品就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醉翁亭记》,他也是以散文革新方面的卓著贡献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他还是宋代诗词大家,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均是出自他的名篇。此外,他还是一代史学家,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5、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6、欧阳修够不够资格评价苏轼、苏辙、王安石?

7、王安石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哈哈大笑道:“欧阳公读书不多啊!”。你看,文豪之间,连斗个嘴都这么高大上,我们就敬仰吧!

8、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十岁

9、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10、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11、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12、从苏轼父亲苏洵入朝为官开始,就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苏轼自然是与自己老爹一派的。王安石变法,苏轼看不惯,但王安石有皇帝的支持,苏轼干不过,索性破罐子破摔,申请到外地做官,对王安石和他所主持的变法眼不见为净。当然有如此脾气的东坡大文人,经过许多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自然也成了惯例。这个暂且按着不说,单看他与王安石之间的缠斗,也足以明证苏轼眼不容沙的真性情。

13、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

14、评苏辙。相比而言,文学造诣方面,苏辙比他的兄弟苏轼名气小很多,苏辙政治上做官做得却远超苏轼。历史上,暂没有查到欧阳修对苏辙有过什么代表性的评价。

15、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16、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变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国,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包括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等,涉及到社会的多个方面,这是历史上继商鞅变法后的又一次大型的朝廷变革。

17、而苏轼在读到王安石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后,更是由衷佩服,赞叹到“此老乃野狐精也”。苏轼在二十岁就考取了头名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文学泰斗欧阳修,对苏轼寄予厚望认为三十年后会取代自己。

18、很正常,传记记载由史家编撰,但是两者的编撰人不同,各自的喜好也不尽相同,王安石和苏东坡是同时期的,但是二人政治信仰不同,王安石激进变法,而苏东坡对变法持反对态度,因为当时王安石掌大权,所以苏东坡自然被贬职,但是王安石变法本意是好,因下面执行的人胡乱作为导致王安石变法不仅没有起到足够的积极作用,反而因为侵犯诸多豪族利益而失败,那么编撰传记的人对王安石和苏东坡两人必然看法不同,支持苏东坡的自然会在苏传贬低王,支持王的肯定会赞扬王,自然会导致形象差异大。

19、评王安石。王安石跟苏轼一样,是宋代文坛上的大牛人,他俩人是当时文坛上欧阳修最为欣赏的两个人,又同为欧阳修的门生。与苏轼不同的是,王安石与欧阳修似乎又多了一份“爱恨情仇”。原因是王安石身为当朝宰相倡导变法,而司马光、欧阳修反对变法,政见不同,时有争斗。但在文学上和师门之谊方面,两人又惺惺相惜。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的评价,可见认同度有多高。相传,1056年的一天,欧阳修终于同王安石有了会面的机会,两个文豪相谈甚欢,惺惺相惜。而在聚会之后,欧阳修写下《赠王介甫》一诗,送给王安石。

20、评苏轼。欧阳修虽然年长苏轼三十岁,他与苏轼之间纠葛最多,他们既有师门之名,又有文友之谊。欧阳修对苏轼评价最出名也是最经典的是:“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对苏东坡的激赏之情溢于言表。该评价来源于一个很有趣的传说。说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担任这一年的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考卷收上来后,负责点检卷子的梅尧臣发现其中一篇十分精彩,特意挑出让欧阳修看。欧阳修读后,果然眼放异彩,想排为第一,但他那时对苏轼的才学还缺乏更深入的了解,恰好他的弟子曾巩也是这次考试的考生,于是他推测这篇文章可能是曾巩写的,于是他想,如果是曾巩写的,他又作为主考官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岂不是“徇私情”嘛,因怕人闲话,为了避嫌他将此文列为第二名。谁知最后结果一揭晓,欧阳修傻了,原来这篇本该排名第一的文章是苏轼的考卷,他把人家苏轼活生生的给“坑”成了第二名!

21、不过,当欧阳修读到王安石回赠的诗后,噗嗤一下笑了:“王介甫误解我用的典故了,‘吏部文章二百年’,我指的是谢朓(南朝诗人,曾任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吏部),沈约曾与之书,称赞他的诗二百年来无此作也。如果是韩愈,在时间上来说,迄今何止二百年?”

22、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曷留连?

23、“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24、看过以上介绍,他评价苏轼等三人,资格不仅够,而且足够!

25、《西清诗话》中记载王安石对苏轼评价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26、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27、那么他是如何评价苏轼、苏辙、王安石三人的呢?

28、但王安石的本质,还是一介书生,虽然新法于朝廷民生有利,却也触怒了许多人的利益。就像当时的地主阶级,商贾之流,他们的权益受到了损害,自然要全力诋毁新法。

29、先搞清这个问题,再来回答题主的提问。

30、苏东坡评价王安石: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身隐心不隐定,为民除苦,一世之伟人也。

王安石传对苏轼的评价

31、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一岁

32、欧阳修这首诗中充满了对王安石的才华赞赏之意,并将王安石引为知音,“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中还寄于了对王安石的厚望。而王安石拜读了这位文坛前辈赠诗,自然也是有所感触的,于是便写下了《回赠奉酬永叔见赠》一诗,送给欧阳修。

33、但苏轼反对的原因,则是发现了新法中的弊端。例如青苗法,就涉嫌朝廷放贷,还有食盐专卖法,以及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等。从这些担忧来看,苏轼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而且还是从新法的弊端出发,并没有什么私心。但这些担忧却没有用,宋神宗支持王安石新法,苏轼完全插不上话。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