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分别举例,急急急

1、在对诗歌来源的认知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诗兴外来”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诗歌的起源不在于神,而是在于人。对于诗歌的艺术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说,他认为人的天性里面存在着模仿的本能,并且能从这种模仿的本能中得到快感。[2]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诗歌的起源于发展中,人绝不是无为的,而是以一种积极能动的态度去参与的。

2、1辩证法的继承与发展:从普罗泰戈拉开始(辩证法:表示对话、交流),到芝诺(诡辩)、苏格拉底(通过对话不断深入揭示对方矛盾,并且在矛盾中得出一般定义),到柏拉(辩证法是指:在纯粹的哲学范畴中,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的理性认识活动),这里可见一条非常清晰的发展与继承关系。

3、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寓于事物,而不是独立于事物之外存在,理念后于事物产生,而不是先于事物产生;柏拉的论证方法有漏洞、不够严谨;使用的术语非常不规范,有很多不符合逻辑学要求的地方;理念论对事物的存在、变化没有帮助。

4、柏拉: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存在”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里士多德:

5、)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不能脱离情感。

6、于是,在柏拉的思想下,诗人也便成了一个没有明确思想认知,而只需要去追求那种被神灵思想指引的精神境界中即可。诗歌也不再是诗人通过语言表述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和行为了,而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与复制。受此影响,很多诗人也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之中:没有把神灵的点拨变成求知的愿望,也没有把迷狂中的灵感化为自我完善的动力。

7、柏拉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诗人在没有神灵指引与启示的情况下,只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个体,没有自己的能动性和自主精神;而一旦受到了神灵的启示,又变成了一个类似于“传声筒”的个体存在,他们表述的并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处于癫狂状态下神灵对他们的指引。

8、柏拉: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真善美的统一。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论、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观都统一在其中。

9、②他与柏拉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

10、①两人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

11、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时期,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在两种极端中取中道。

12、两者的表达风格不同。

13、他们俩的区别在对美学上就可以看得比较明显.柏拉是厌恶诗人、艺术家的,认为他们所完成的作品是对现实的摹仿,即是对“理型的摹仿的摹仿”,离真理不仅更加遥远,还会蛊惑人心;而亚里士多德则肯定艺术的实质,认为诗人、艺术家们应该摹仿现实,为艺术而艺术,通过作品引起人们内心的悲伤和恐惧(这貌似是专门针对悲剧的,在《诗学》中有反复强调)就是艺术达到的成功.

14、旨趣不同。

15、亚里士多德则注重感官经验,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来获得知识。狄奥根尼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追求实现幸福。

16、时代背景:都处在社会动乱时代,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

17、他们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并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运动变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

18、基本思路不同。

19、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三人在哲学观点上存在根本差异。苏格拉底提倡以人为中心。柏拉认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型世界,即完美的理想世界,一个是感官世界,即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他一生思考物质和人的道德永恒不变的东西。

20、)他把理限制在抽象、演绎或归纳的逻辑范围。柏拉生动活泼的辩证法在亚氏那里成了辨析和推理的手段。

21、柏拉坚持是人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理型世界的摹仿物,它本身是不完美的.也就是说在现世之上还有一个“完美世界”,要通向这个世界只有通过“哲学”才能够抵达,即只有哲人才可以冲破经验世界的表象去领悟真正无暇的真理(至善).

22、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

23、理念论与物质论。柏拉提出理念论,认为理念界才是真实世界,物质世界是理念界的映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质论,认为物质世界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理念只是人脑中的概念抽象。

24、柏拉: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恒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以此匡正现实。

25、2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古希腊哲学经历了从拯救本质(苏格拉底坚持从特殊的现象背后去寻求普遍性的东西,即道德的普遍性,从而肩负起拯救本质)到理念论的一个过程。

26、柏拉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的学生。柏拉信奉唯心论,而亚里士多德比较信奉唯物论,但他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常把老师的唯心论摆出来,在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摇摆。如果说谁更深刻,那就需要了解他们之间观念的区别

27、亚里士多德:

28、柏拉:其对话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话、想象、比喻于一体,富有感染力。

29、不同哲学体系之间的联系:

30、亚里士多德:解释原则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分别举例,急急急

31、所处时代: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的两位顶尖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子早亚里士多德一百多年,基本可以视为同时代.

32、亚里士多德:其论文严谨冷峻,不带感彩,是科学的观察、描述和逻辑的概括、分析与推理结合的产物。

33、亚里士多德、柏拉和狄奥根尼都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有一些不同之处。柏拉强调理念的存在,认为真理和美善是超越感觉世界的理念世界的一部分。

34、亚里士多德通过实体学说,从经验论的立场,批判了柏拉的先验论,认为事物与事物的属性之间,是现实与潜在的关系。

35、亚里士多德对柏拉的哲学思想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肯定现世存在的价值,即重视我们所拥有的经验的实质,否认除了现世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凌驾于这之上的完美世界(这一点不过后来有些争议噢~).

36、柏拉的理念论认为,事物之外还独立存在一个理念,具体的事物是对这一理念的模仿和分有,并以善作为最高理念、存在。但,恶是什么?恶是不是也有一个恶的理念,且恶的理念高于现实中的恶?这是柏拉没能处理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那里被批判。

37、知识论不同。

38、理论背景不同。

39、)其提倡的形而上学却专以“存在”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存在”归结为实体,导致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遍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

40、柏拉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家,但在哲学思想上有以下主要区别:

41、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顶峰,柏拉是形而上学的顶峰,而亚里士多德对这两个顶峰进行了批判和综合。苏格拉底在智者派之后,他批判了自然哲学、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同时受到智者派的一定影响,延续了形而上学的传统。

42、柏拉:承袭苏格拉底反对智者与自然哲学家的立场,思想带有论战的特点,关注一与多、静与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通常站在极端的立场,强调单一的、不动的、不可感的东西的真实性,贬低或否定其对立面,对自然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吸收不多。

43、他们提出的非物质性的抽象原则,对以后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影响很大。

44、最后,自然哲学为亚里士多德哲学提供了质料因,形而上学为亚里士多德提供了形式因。

45、)但他又设定了一个纯形式,这是向理念论的妥协。

46、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理型主义者,他和柏拉的思考方向恰恰相反,非常注重我们的感官世界而不在乎理型。

47、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实体是神,这主要是一个思维实体,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他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了以善为目标的实践科学和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真为主导,善和美为侧翼的科学传统。

48、对真理的看法:柏拉认为真理是超越人类感知和经验的普遍概念,是存在于超越世界的理念世界中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是基于经验和感性认识而得出的普遍规律。

49、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从所处时代出发,提出并发展自己的理论

50、)指出了感觉的基础作用,肯定感觉与理智的联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

51、对物质世界的看法:柏拉认为物质世界是有限、变幻和不完美的,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理念世界是无限、恒定和完美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物质世界是实在的,是由形式和物质组成的,形式是使物质具有特定属性和本质的因素。

52、柏拉:用“分有”、“摹仿”等来解释

53、不得不说,柏拉把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引入对诗歌的定义,对诗歌的发展和诗人的学习和求知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让当时和后来的很多诗人走了不少的弯路。根本上说起来,还是在于柏拉对世界的本源的认识是基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把很多未知的或者难以定论的东西归结为“理念”的指引,这对诗歌艺术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柏拉的这种观点带来的一些积极的影响。柏拉所认为的那种“痴狂”的境界,也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是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境界。在“痴狂”的境界中,艺术家们的确有可能创造出表现自己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54、)逻辑上的思辨、推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美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迷狂,在此思想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不复存在。

55、排除感觉与重视感觉。柏拉提倡通过理性推理来认知事物的本质,排除感官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对认知事物很重要,理性和感觉都起作用。

56、历史影响:都未能实现政治理想,但都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东西方先哲。

57、同:提出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58、总的来说,柏拉关注理念的存在和超越,亚里士多德注重感官经验和自然界的观察,狄奥根尼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59、③此外,理念论和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

60、柏拉和亚里士多德开启了西方哲学通向“理念世界”和“经验世界”的两条不同探索世界的道路.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分别举例,急急急

61、对认识方法的看法:柏拉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直觉认识来达到真理,认为知识是内在的,需要通过内心的反思和沉思来获得;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通过感性认识和归纳法来获取知识,认为知识是外在的,需要通过经验和观察来获得。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