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思想起源

1、第四,是人民行使主权的一种工具。是公民和主权者之间的中介人。主权是一种精神力量,则是—种行动力量。

2、卢梭(1712-1778年)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3、此外,卢梭还对教育和社会政策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认为这些领域应该为人民的利益服务,鼓励人民的自由和进步。总体而言,卢梭的主张对现代政治和社会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4、出身于瑞士日内瓦贫困家庭的卢梭,出生不久母亲就离开人世,先后寄养在姑母、舅父等家中,受过简单的基础教育。13岁开始四处游荡,先后自学和钻研数学、音乐、哲学、文学、戏剧、生物、化学等知识,当过学徒、仆役、随从、管家、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等,并依靠微薄的创作收入维持生计,一生颠沛流离,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1749年以论文《科学与艺术》而声名鹊起,并得到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狄德罗的赏识。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一直避居在瑞士、普鲁士、英国等地,1778年因病在巴黎辞世,终年66岁。

5、后来,在伏尔泰(Voltaire)的批评下,他把自然描述为人建立自己个性和个人世界过程的自发性。所以,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

6、卢梭的政治学主要包含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不是一个书斋中的经院式学者,他讨论政治权利原理是为了解决社会秩序中,是否可能存在某种公正、合理的政权规则,他“追问的是国家的绝对根据:什么是国家的基础?人们是凭着什么权利役属和兼并、保持秩序、统治和被统治、服从权威的。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由于文明的进步、私有制的产生,少数人奴役多数人,而为了使这种奴役成为合法的行为,多数人强迫订立契约,国家的统治机构因而产生,人民因此戴上了枷锁。契约的制定是不平等的,所以人民需要重新制定契约,如果少数人阻止新契约的制定,人民则有权用暴力推翻他们。新契约的最终目的是自由和平等,这也是公意的体现。公意概念的提出,表明了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公意实际上成为以后民主共和国理论的灵魂。

7、卢梭的政治哲学中最主要的原则是政治不应与道德分离。当一个国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发挥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对个人的权威。第二个重要的原则是自由,捍卫自由是国家建立的目的之一。这也是法国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会革命,再由社会革命而道德革命,规模和程度远超英美的一个渊源。

8、但是,也应该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史唯心主义的。他的社会契约论是以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把个人当作国家、政治权力的天然主体,而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首先史生产关系上来考察国家问题。在他看来,个人的自然权力是一切政治权利的来源,是政治社会的基础。把个人当作国家的基础,把个人之间结成的政治关系,看成是由人们任意约定的,把任何社会制度都视为人们彼此自由协议的结果。另外,卢梭虽然正确的指出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但他并没有由此得出要消灭社会不平等必须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的逻辑结论。所以,他所设想的自由、平等、幸福的契约国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王国。

9、他也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人类自由和平等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良好公民的必要手段。

10、卢梭的思想核心是主张平等,但他并不主张回到原始社会里去,它是要求均衡贫富,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

11、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12、一、他与瓦尔登湖没有什么关系。

13、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14、卢梭指出,任何人都不具有统治自己同类的自然权利,合法权利的基础是契约,它只能是人民自愿订约的结果。卢梭还认为,真正的社会契约既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订立的,也不是统治者与统治者订立的,而是人民同由他们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订立的。契约是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合法的国家只能是由基于人民自由意志的社会契约而产生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是一种社会契约的关系。这个契约本身要求人们在订立契约时,每个结合者都把自己和自己的全部权利毫无保留的转让给整个集体,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其条件对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这样,人们丧失了“自然自由”,却从这个共同体中获得了社会自由和对于自己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虽然失去了“自然平等”,却获得了社会契约的平等;虽然需要服从国家权力,但这是服从“公意”,而不再是专制制度下的奴隶。就是依靠公约和合法的权利,每个人都可变得平等。

15、卢梭认为私有制的产生如今了社会的发展,也造就了穷人和富人以及社会的不平等。暴力和强权逐渐统治了人类社会。科学和艺术的进步窒息了人类自然的天性,使人养成虚荣、骄傲、残忍和贪婪的习惯。文明虽使人堕落,认得自然本性虽受到压制,但人类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因而不平等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制度,使人类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然,这是卢梭的政治学说作要解决的问题。

16、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17、那么,卢梭为什么要强调自然人和自然状态的优点呢?他是有意识从历史上假定,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和平等是人类天生的自由和平等,可以看出人类天生自由、天生平等的神圣性,再者他是想从“文明”的反面证明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和矛盾,然后显出当时社会的丑恶。

18、参加文艺沙龙的卢梭

19、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20、第二,人民主权的实质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公意"不同于“众意”,它代表的是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与意志表达的结果。

21、人性本善论是卢梭社会发展观和教育思想的基石。卢梭关于人性本善的论述非常明确,他在《爱弥儿》开篇就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接着他又说,“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它添加任何东西”。也就是说,在卢梭看来由造物主所造的人,其本性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但是这种善良的人性却在人所创造的社会制度中,在人的干预下遭到了破坏,从而扼杀了这种善良的本性。

22、卢梭主张人民主权,认为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自由意志,而不是来自于神或君主的授权。

23、第一,在社会契约制国家中,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

24、以上对卢梭著述的描述和分析表明,卢梭思想的内涵原是极其丰富的。他既是哲学家,又是教育家、文学家,他的理论涉及哲学、政治学及教育学等各个方面。

25、人民主权思想被看做卢梭思想的核心理论。

26、他强调了政治平等和公民自由的重要性,主张建立一种社会契约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27、卢梭提出:在自然状态(动物所处的状态和人类文明及社会出现以前的状态)下,人本质上是好的,是“高贵的野蛮人”(noblesavage)。好人被他们的社会经历所折磨和侵蚀。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不幸的继续。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surlessciencesetlesarts",1750)强调,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他认为知识的积累加强了的统治而压制了个人的自由。他总结得,物质文明的发展事实上破坏了真挚的友谊,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惧和怀疑。

28、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为原始人所处的原始的状态。后来,在伏尔泰(Voltaire)的批评下,他把自然描述为人建立自己个性和个人世界过程的自发性。所以,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1782年出版的自传《忏悔录》(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书中毫不掩饰个人丑行,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的作家郁达夫就深受卢梭自我暴露风格的影响。

29、就从这三个发展阶段的结论看,卢梭是把当时的社会看成是“专制暴力”的社会,是社会不平等达到极点的社会;同时预示社会发展,文明社会虽然已经出现,但仍然是可变的,他说不平等的极点,是还原到原来的平等,即除一个或极少数暴富者外,其余都变成一无所有。这是违反自然原则的,因而得出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它的结论。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的辨证的说法。”也有人说,卢梭以自然反对文明,以淳朴反对科学,是反对社会进步的原始主义。是这样吗?我们从卢梭著作中得不出这种印象。

30、他的主张如下:

卢梭的思想起源

31、他提倡社会契约论,认为政治权利是由人民委托给的,的职责是保护人民的利益。

32、描述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契约论》也许是卢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开头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本书于1762年出版,当时无人问津,但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与他早期作品相反,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兽性状态,好人是因为社会的出现才有的。自然状态下,常有个人能力无法应付的境况,必须通过与其他人的联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愿意联合起来。人们联合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而存在,这就形成了社会。社会的契约是人们对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协议。

33、年出版的自传《忏悔录》(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书中毫不掩饰个人丑行,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的作家郁达夫就深受卢梭自我暴露风格的影响。

34、卢梭的思想核心理论是人民主权。思想的主张如下:

35、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全名让·雅克·卢梭

36、这种思想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根本。事实上,说法国和美国革命是卢梭在社会契约上的抽象理论的直接结果毫不过分。罗伯斯庇尔就是卢梭的忠实信徒,被称为“行走中的卢梭”。卢梭是最早攻击私人财产制度的现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见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时,他质疑多数人的意愿是否一定正确。他指出,应该排除多数人(见民主)意愿的影响,捍卫自由、平等和公正。

37、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ToNature)。“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

38、第五,人民是立法者,立法权属于人民。人民立法的原则包括法律意志和法律对象的普遍性。

39、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丝》、《忏悔录》等。另有两位法国画家:西奥多·卢梭和亨利·卢梭。

40、《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全部世界观的基础。他以后的许多思想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阐发的。他把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放在私有制上。他看到了私有制得以产生的条件,是与“铁和谷物”的应用有关,和“一个人具有两个人吃的粮食”有关。剥削和压迫就以此为基础,同时也为文明社会一切罪恶活动提供了条件。换言之,社会意识的产生与存在,与社会物质存在有关。对此,普列汉诺夫曾明确指出,这是卢梭看到了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真理。在进一步论述中,卢梭还替已经不平等的社会提供了一幅发展:第一阶段,由于土地私有,产生财产上的贫富不平等;第二阶段,由于富人欺骗人民放弃自然与自由,经契约取得公民自由,建立了便于富人的国家与法;第三阶段,由于富人掌握国家法律,形成主人与奴隶之别,结果使原来的法定权利变为专制暴力,全体人民毫无权利,这是不平等的顶点。顶点必将转为起点,即不平等终将转为平等。

41、第三,主权是一个整体,它不可被分割、转让和代表。因为主权体现人民意志,它是公意的运用,是集体的生命。

42、卢梭说:“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而不是毁灭自由,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且是整个国家得基本原则。”由此可见,人民拥君是一回事,君主变为专职又是一回事,正因为这一点,人民有权有理由打倒专制暴君。这样看来,从自然变为文明,在原来意义上未必是坏,也未必不可说是进步,只是“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产生的社会为自己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他们原来目的的反面。”我们必须懂得恩格斯对卢梭说的这番话,才能知道卢梭是文明(实指专制暴君统治下的“文明”)的憎恨者,但决不是悲观主义者,更不是原始主义者。卢梭在给波兰国王的信中说过:“回到自然状态的原始阶段,是无法实现的,历史是不会倒退的。纵使人类能够退到野蛮人的状态,他们也不会因此就更幸福。”

43、教育观点

44、教育理论也是卢梭思想不容忽视的部分,其首要原则是使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让自然成为孩子的老师。这是针对当时欧洲传统教育的弊病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教育理论,其理想是造就像爱弥儿那样的新人。

45、此外,卢梭也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观点,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主要目标,而非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综上所述,卢梭主张人民主权、政治平等、公民自由、社会契约和自由教育。

46、自然与文明的对立是卢梭的基本思想。卢梭思考了人类的原始状态,认为原始人(即自然人)是自由和平等的,并没有互相奴役和剥削的行为。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原始人就是按照本的,。虽然由于身体和智力条件的差异,原始人存在着生理上的不平等,但这是自然的,并不是人为的不平等,因而不具有道德意义。随着文明的发展,农业和冶金术取得了进步,这位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谁第一个围起一块土地,无所顾忌地说‘这是我的’,还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缔造者”。

47、他认为应该受到人民的监督和控制,否则就会变成专制。

48、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Discourssurl'origineetlesfondementsdel'inégalité")中,卢梭尝试把的出现解释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一种契约。人们愿意放弃个人自由并被他人所统治的唯一原因,是他们看到个人的权利、快乐和财产在一个有正规的社会比在一个无的、人人只顾自己的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不过,卢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约有着明显的缺陷。社会中最富有和最有权力的人“欺骗”了大众,使不平等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特点。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契约应该被重新思考。不应该是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而是应该着眼于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如果它没有对每一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负责,那它就破坏了作为政治职权根本的社会契约。

49、他强调了个人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并主张应该服务于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50、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51、卢梭写道:人生来是自由的,但他到处都被锁链拴住。他认为我们因受人压迫而遭到种种约束,为了恢复天赋的自由,也可以用暴力来挣脱各种束缚,然而暴力毕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为了维护人类的平等自由,人类间的契约非常重要。

52、政治观点

53、由于订立契约的结果,人们的处境要比以前的好的多,他们以一种更美好的、更稳定的生活方式,代替了不可靠的、不安定的生活方式,以自由代替了自然的独立,以一种有社会的结合而形成的不可摧毁的权力代替了自己可能被别人所制服的强力。

54、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

55、展开全部

56、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57、他28岁时当了家庭教师,这也是他教育工作的起点,但是这份工作做的不好,孩子家长把他赶走了,之后他总结了经验,写了一篇文章叫备忘录,吸取了自己教育中的不足,强调要尊重人格,不要过多管束学生,这就是卢梭教育思想的来源。

58、卢梭主张的核心思想是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他认为政治权力应该来自人民,而不是来自神权或国王的授权。

59、卢梭(1712—1778年),全名让·雅克·卢梭,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被誉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60、二、《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

卢梭的思想起源

61、拓展资料

62、自然与文明的对立是卢梭的基本思想。卢梭思考了人类的原始状态,认为原始人(即自然人)是自由和平等的,并没有互相奴役和剥削的行为。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原始人就是按照本的,。虽然由于身体和智力条件的差异,原始人存在着生理上的不平等,但这是自然的,并不是人为的不平等,因而不具有道德意义。随着文明的发展,农业和冶金术取得了进步,这位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谁第一个围起一块土地,无所顾忌地说‘这是我的’,还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缔造者”。卢梭认为私有制的产生如今了社会的发展,也造就了穷人和富人以及社会的不平等。暴力和强权逐渐统治了人类社会。科学和艺术的进步窒息了人类自然的天性,使人养成虚荣、骄傲、残忍和贪婪的习惯。文明虽使人堕落,认得自然本性虽受到压制,但人类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因而不平等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制度,使人类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然,这是卢梭的政治学说作要解决的问题。卢梭的政治学主要包含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不是一个书斋中的经院式学者,他讨论政治权利原理是为了解决社会秩序中,是否可能存在某种公正、合理的政权规则,他“追问的是国家的绝对根据:什么是国家的基础?人们是凭着什么权利役属和兼并、保持秩序、统治和被统治、服从权威的。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由于文明的进步、私有制的产生,少数人奴役多数人,而为了使这种奴役成为合法的行为,多数人强迫订立契约,国家的统治机构因而产生,人民因此戴上了枷锁。契约的制定是不平等的,所以人民需要重新制定契约,如果少数人阻止新契约的制定,人民则有权用暴力推翻他们。新契约的最终目的是自由和平等,这也是公意的体现。公意概念的提出,表明了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公意实际上成为以后民主共和国理论的灵魂。卢梭探讨理论问题时,经常抛开具体的历史事实而追求逻辑上的一致性,这是他受到抨击的主要原因。这种分歧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探求事物本来怎样;另一种是追问事物应该怎样。卢梭的思路显然属于后者,此一种思路反映在卢梭的认识论上,就是强调感性的认识功能,而对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加以贬抑。教育理论也是卢梭思想不容忽视的部分,其首要原则是使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让自然成为孩子的老师。这是针对当时欧洲传统教育的弊病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教育理论,其理想是造就像爱弥儿那样的新人。以上对卢梭著述的描述和分析表明,卢梭思想的内涵原是极其丰富的。他既是哲学家,又是教育家、文学家,他的理论涉及哲学、政治学及教育学等各个方面。《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全部世界观的基础。他以后的许多思想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阐发的。他把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放在私有制上。他看到了私有制得以产生的条件,是与“铁和谷物”的应用有关,和“一个人具有两个人吃的粮食”有关。剥削和压迫就以此为基础,同时也为文明社会一切罪恶活动提供了条件。换言之,社会意识的产生与存在,与社会物质存在有关。对此,普列汉诺夫曾明确指出,这是卢梭看到了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真理。在进一步论述中,卢梭还替已经不平等的社会提供了一幅发展:第一阶段,由于土地私有,产生财产上的贫富不平等;第二阶段,由于富人欺骗人民放弃自然与自由,经契约取得公民自由,建立了便于富人的国家与法;第三阶段,由于富人掌握国家法律,形成主人与奴隶之别,结果使原来的法定权利变为专制暴力,全体人民毫无权利,这是不平等的顶点。顶点必将转为起点,即不平等终将转为平等。就从这三个发展阶段的结论看,卢梭是把当时的社会看成是“专制暴力”的社会,是社会不平等达到极点的社会;同时预示社会发展,文明社会虽然已经出现,但仍然是可变的,他说不平等的极点,是还原到原来的平等,即除一个或极少数暴富者外,其余都变成一无所有。这是违反自然原则的,因而得出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它的结论。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的辨证的说法。”也有人说,卢梭以自然反对文明,以淳朴反对科学,是反对社会进步的原始主义。是这样吗?我们从卢梭著作中得不出这种印象。卢梭说:“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而不是毁灭自由,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且是整个国家得基本原则。”由此可见,人民拥君是一回事,君主变为专职又是一回事,正因为这一点,人民有权有理由打倒专制暴君。这样看来,从自然变为文明,在原来意义上未必是坏,也未必不可说是进步,只是“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产生的社会为自己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他们原来目的的反面。”我们必须懂得恩格斯对卢梭说的这番话,才能知道卢梭是文明(实指专制暴君统治下的“文明”)的憎恨者,但决不是悲观主义者,更不是原始主义者。卢梭在给波兰国王的信中说过:“回到自然状态的原始阶段,是无法实现的,历史是不会倒退的。纵使人类能够退到野蛮人的状态,他们也不会因此就更幸福。”那么,卢梭为什么要强调自然人和自然状态的优点呢?他是有意识从历史上假定,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和平等是人类天生的自由和平等,可以看出人类天生自由、天生平等的神圣性,再者他是想从“文明”的反面证明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和矛盾,然后显出当时社会的丑恶。当他把现实的丑恶充分揭露,平民的愤怒尽情发泄后,他便转而讲出积极的主张,盛赞平民和自然人的才干。他了解平民,知道他们有良知,有怜悯之心,有能力,经过活动或劳动可以很快成为智力健全的人。。平民也知道良知中保存天生的正义原则,他可以和同伴们过着十分理想的社会生活,与当前的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这就是人类丧失自然的自由平等之后,可以争取一个约定的自由平等的社会和国家。这是一个补偿,也是一个理想。于是卢梭苦心写出了一本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社会契约论》。卢梭写道:人生来是自由的,但他到处都被锁链拴住。他认为我们因受人压迫而遭到种种约束,为了恢复天赋的自由,也可以用暴力来挣脱各种束缚,然而暴力毕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为了维护人类的平等自由,人类间的契约非常重要。卢梭指出,任何人都不具有统治自己同类的自然权利,合法权利的基础是契约,它只能是人民自愿订约的结果。卢梭还认为,真正的社会契约既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订立的,也不是统治者与统治者订立的,而是人民同由他们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订立的。契约是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合法的国家只能是由基于人民自由意志的社会契约而产生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是一种社会契约的关系。这个契约本身要求人们在订立契约时,每个结合者都把自己和自己的全部权利毫无保留的转让给整个集体,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其条件对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这样,人们丧失了“自然自由”,却从这个共同体中获得了社会自由和对于自己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虽然失去了“自然平等”,却获得了社会契约的平等;虽然需要服从国家权力,但这是服从“公意”,而不再是专制制度下的奴隶。就是依靠公约和合法的权利,每个人都可变得平等。由于订立契约的结果,人们的处境要比以前的好的多,他们以一种更美好的、更稳定的生活方式,代替了不可靠的、不安定的生活方式,以自由代替了自然的独立,以一种有社会的结合而形成的不可摧毁的权力代替了自己可能被别人所制服的强力。但是,也应该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史唯心主义的。他的社会契约论是以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把个人当作国家、政治权力的天然主体,而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首先史生产关系上来考察国家问题。在他看来,个人的自然权力是一切政治权利的来源,是政治社会的基础。把个人当作国家的基础,把个人之间结成的政治关系,看成是由人们任意约定的,把任何社会制度都视为人们彼此自由协议的结果。另外,卢梭虽然正确的指出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但他并没有由此得出要消灭社会不平等必须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的逻辑结论。所以,他所设想的自由、平等、幸福的契约国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王国。

63、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让我们回归自然”

64、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为原始人所处的原始的状态。

65、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66、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

67、卢梭探讨理论问题时,经常抛开具体的历史事实而追求逻辑上的一致性,这是他受到抨击的主要原因。这种分歧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探求事物本来怎样;另一种是追问事物应该怎样。卢梭的思路显然属于后者,此一种思路反映在卢梭的认识论上,就是强调感性的认识功能,而对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加以贬抑。

68、他对于社会体制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于贵族和教会的批评上,认为这些固有的社会体制阻碍了个人自由和平等的实现。

69、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史上,被认为最先发现“儿童”的教育家是卢梭。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同时,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我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70、卢梭主张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个人自由和平等、教育重要性、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本性及对于社会体制的批判。

71、当他把现实的丑恶充分揭露,平民的愤怒尽情发泄后,他便转而讲出积极的主张,盛赞平民和自然人的才干。他了解平民,知道他们有良知,有怜悯之心,有能力,经过活动或劳动可以很快成为智力健全的人。。平民也知道良知中保存天生的正义原则,他可以和同伴们过着十分理想的社会生活,与当前的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这就是人类丧失自然的自由平等之后,可以争取一个约定的自由平等的社会和国家。这是一个补偿,也是一个理想。于是卢梭苦心写出了一本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社会契约论》。

72、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73、三、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