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100句经典语句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3、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扩展资料: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4、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5、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6、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7、其含义为: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8、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9、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10、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故而只剩下五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11、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12、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13、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14、中山大学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大校训励志的意义在于中山大学校训原文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

15、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6、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17、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18、庸是天下之定理,定理就是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

19、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2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21、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

22、这种解释非常的经典,程子说不偏就叫中,不偏二边,无过无不及。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既不左倾又不右倾,不偏左不偏右这叫中,中道。

23、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24、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25、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26、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7、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28、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29、不易,是恒常,易是改变,恒常不变这叫庸。中庸合起来是不偏不倚,恒常不变。

30、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大学中庸100句经典语句

3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2、中者天下之正道,天下的正道,道是讲到宇宙本体,中偏重于作用上来讲,天下本体的作用就是中。

3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34、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35、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