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古义:安静,即集中精力,不分散精力;今义:(环境、心情)安静;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3、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4、应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意思是: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险不能陶冶性情。此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5、三国时期·诸葛亮

6、出处:诸葛亮《诫子书》

7、《诫子书》的主旨是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躁”字。

8、《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9、险躁的意思:指轻薄浮躁。

10、原文: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11、《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12、险躁的意思:指轻薄浮躁。原文: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出处:诸葛亮《诫子书》。

13、道理:一个读书人,他如果行为放任懈,就不能振奋精神;性格急躁冒进,就不能修养性情!这是诸葛亮对儿子殷切的教导,希望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做个安贫乐道,明理好学的耕读传家之人,而不是去做用才学去换取名利,颓堕于财色的小人。

14、之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15、②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16、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17、时刻保持俭朴节约,实际上也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堕落。从古至今,几乎每个朝代走向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节约,一度挥霍无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弥补的。

18、(3)淫慢则不能励志慢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4)夫君子之行行古义:操守、品德、品行;今义:走;

19、志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3、判断文言句式:①夫学须静也:判断词……者……也

20、《诫子书》中的"静"全部是宁静的意思,没有其它意句。

21、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22、⑤意与日去.:古今异义,古义:离开、消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23、诸葛亮的谆谆教导,便是告诫孩子要静、要守静、要宁静,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因此,他特别强调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真是颠扑不破的人生至理啊!

24、每一个善于吃苦耐劳的人,知道“锄禾”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俭朴节约,或者因为一时高兴而忘记了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会陷入不应有的错误境地。

25、最典型的文言现象要属结尾句,"将复何及"。

26、第二、要俭朴节约。

27、《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在文章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8、《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9、诸葛亮在《诫子书》一文中指出君子的品德有宁静、淡泊,俭朴节约,励精求进,冶炼性情。中国自古至今,从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哲学家、教育家,到诸葛亮及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均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高,不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则难以胜任社会的需要,更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第一,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

30、④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今异义,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3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2、是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句子。应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3、此句中的"将"也是表示重复的副词,译成"又”,意义与"复"相同,像这种把两个意思完全相同的词组合在一起使用的文言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这种词也叫"同义复词",翻译时只翻译一个词。

34、正反两个方面。

35、《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五十四岁临终前写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也可以说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特别有名的名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人生指南。

36、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37、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38、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9、然而,他的儒家思想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人民居然产生了二千多年的深远影响。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似乎没有必要设想由自己来改变历史,由自己的努力来控制谁、操纵谁。

40、诸葛亮《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书信,文章从做人与处世两方面行正反论证。

41、③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42、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43、意思是:放荡不羁、消极怠慢就不能使心智精神得到勉励振奋,冒险草率、焦虑急躁就不能使性情得到修养。

44、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45、一词多义:

46、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7、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

48、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节约,时刻警醒是多么的重要啊!第三,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坚定。每个人并非生就即成为伟人、圣人,孔老夫子一生都是不得志的,虽有鸿鹄之志,然而,却没有能够亲自去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不能改变历史进程。

49、(2)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

50、学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51、唯有清心寡欲,方能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不忘自己应当树立和已经树立的抱负和目标,孜孜以求之,哪怕奋斗终生亦未取得成功,起码说明我们已经付出了努力,并非三心二意,也未朝令夕改,我们是有信仰的,是愿意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52、最典型的文言现象要属结尾句,"将复何及"。此句中的"将"也是表示重复的副词,译成"又”,意义与"复"相同,像这种把两个意思完全相同的词组合在一起使用的文言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这种词也叫"同义复词",翻译时只翻译一个词。

53、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并解释:

54、文言文中,凡是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都称之为文言现象。如《诫子书》中的"淫慢”就是文言现象,"慢"不是慢慢的意思,而是懈怠的意思。

55、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6、以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57、“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58、一、文言现象积累:

59、(5)年与时驰与古义:随同今义:和

60、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61、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