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态助词(动态助词):着、了、过、来着,

2、使用例子:的,地,得

3、例句: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之作为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5、结构(jiégou)助词:虚词的一种,附着在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表示结构(jiégòu)关系的助词。

6、之作为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白话译文:用刀劈狼的脑袋,劈了几刀杀死了狼。

8、例句:战国孟子《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

9、白话译文:这有什么简陋呢?

10、一,结构助词的语法特点:

11、例句:战国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12、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13、地,后面是动词,前面的形容词是状语。

14、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

15、白话译文: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了两耳的清静。

16、之表示第一人称,我。

17、如:他的画渐渐地画得很传神。

18、得,前面是动词,后面形容词,是补语。

19、之作为音节助词,无实义。

20、白话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21、白话译文:不知道将军宽容大度到这个地步。

22、除了构建句子结构外,结构助词还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和语气,如表示强调,否定等。

23、例句: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4、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任务。

25、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26、在书面语上,结构助词就成为三种成分的标记。

27、白话译文: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28、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29、结构助词是指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用来构建句子结构和语境的词语。

30、例句: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31、如上古汉语最常见的结构助词「之」「者」「所」,中古汉语产生的「地」「底」「个」「得」,近古汉语广泛应用的「的」字。

32、结构助词不属于句子结构,顾名思义,只是一种词。

33、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

34、例句:唐刘禹锡《陋室铭》:“何陋之有?”

35、作用:用于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等

36、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

37、例如: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38、结构助词,是助词的一种,主要源于实词的假借或虚化,是可以标明结构关系或可改变结构性质的虚词。

39、二、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40、之作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1、之作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42、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43、白话译文:战鼓咚咚敲响。

44、结构助词:的、地、得

45、比况助词:似的

46、结构助词,的,前面是形容词或名词,是定语,后面是名词。

47、它们通常不负责单独表达一个实际的意义,但是用在句子中可以让整个句子更加完整,准确和清晰。

48、现代汉语结构助词,读音de,习惯上写成三个汉字。定语后面写成“的”(白勺de),状语后写成“地”(土也dì),补语前面写成“得”(双人dé)。

49、例句:清蒲松龄《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50、含义: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51、语气助词:

52、例如,汉语的“了”,“得”以及“着”等就是常用的结构助词。

53、普通话里助词“de”,在书面语里习惯写成三个字;在定语后面写成“的”,在状语后面写成“地”,在补语前面写成“得”。这样可以使书面语里的结构关系更清楚。

54、常见的有:

55、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