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大智若愚原文

1、出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

2、译文: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傻。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二、锋芒毕露释义: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出处:《后汉书·袁绍传》:“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3、修行即是要“养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无。你若不笨,妄想就多,妄想一多,就想考古、证今,或管许多闲事,或想明白很多新闻,这都是修行的障碍。真正的拙、愚痴是什么样?即是入定。你入定了,东西南北皆不知,与世事无争,自在无碍。

4、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5、释义: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形容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语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词性为褒义词。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6、大智若愚[dàzhìruòyú]

7、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8、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

9、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

10、大愚者,智之其反也。

11、“大象无形”出自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12、养成大拙方为巧原文出自《老子》《周训》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形容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语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后又出自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启示人们只有加强内在修养,不事张扬,善于藏拙,才是真正大智大巧之人。

13、【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有智慧的人不露锋芒

14、大智者,愚之极至也。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16、指极具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很愚笨。

17、译文:所以锋芒已不再灼灼逼人有退缩之意,使得人的锐气才干受挫折而后退。

18、平易近人[píngyìjìnrén]

19、若:好像。才智出众的人在处理很多日常事情上显得很傻,很吃亏,但是在事关他的根本大事上却做的很出色,很成功。《词源》里的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至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20、“大巧若拙”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21、大智若愚”出自《道德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宋代苏轼在《贺欧阳少帅致仕启》里也说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若愚”,已进入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还需要“守愚”,“守”就是修行,也就是功夫。

22、“大智若愚”出自《老子》《周训》中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3、【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像愚笨。

24、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见奇”语出老子,指的是一种修为的境界,实际上等同于“大拙若巧、大智惹愚”的意思:

25、译文:很有胆量而不露声色,表面上好像胆小,很有智慧而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例句:鲁迅在《出关》中描写老聃“好像一段呆木头”,其实老子是一个哲学家,这个形象,就是大智若愚呀。反义词一、愚不可及释义: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后用来形容人极端愚蠢。出处:《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共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6、近义词:

27、【出自】: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28、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智愚之别,实为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