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和杜如晦哪个活得久

1、房玄龄对李世民说:“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在当时的大致意思,就是失去其他人倒没什么大事。只有杜如晦是王佐才也,殿下大事离不开他。

2、最终,房玄龄从杜如晦的情妇处借到了杜如晦的书信,了解了他的官场经验和治国思想。

3、因为凌烟阁24功臣排名,是按照官职爵位大小拍的。长孙排第一、杜如晦排第三、魏征排第四、房玄龄排第五。但是按照最终官位来看长孙:太宗时期为司空、司徒(皆正一品).后来高宗时期进位太尉(正一品).

4、您好,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朝时期的两位重要官员。

5、杜如晦的官职略大。

6、他们两个人是左右丞相,或者说正负职。历史说他两个人配合很好。是“房谋杜断”。可以看出来,房玄龄是拿主意的人,杜如晦是执行的人。所以,房玄龄职务比杜如晦高一点。

7、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如晦帮李世民拿定主意,所以称为“房谋杜断”。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辅佐李世民处理朝政。时人论及良相时,首推房玄龄与杜如晦。

8、“房谋杜断”二人专长不同,同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在唐代一品基本为勋官无实权,二品尚书令空置的时代,二人都是从二品,算是最大的实权官员,从官职上就可看出二人官职相当,职权相似。

9、《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也就是常说的“房谋杜断”的来历。

10、房玄龄与杜如晦故事是房谋杜断,房玄龄足智多谋,善谋略,杜如晦聪明识达,多决断,两人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11、可以说,这段历史事件很好地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和相互扶持的情感。

12、《唐会要》记载,李世民当朝二十三年,总共任命了二十九位宰相。李世民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李靖、徐茂公(李绩)、萧瑀、马周、高士廉、褚遂良等人名气比较大。

13、杜如晦字克明今陕西省西安人,亦是李世民手下有名的谋士之一。他为人少计谋而多果敢,说做啥就啥。

14、房玄龄与杜如晦有诸多故事。

15、这个故事中也涉及到杜如晦因反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统治而被贬官的历史背景。

16、杜如晦的大。

17、据记载,房玄龄是唐朝的一位杰出官员,他多次崇拜杜如晦并想成为其门生,但都未能得逞。

18、后来,唐太宗得知了杜如晦的真实意图,非常生气,将他罢免了宰相的职务。杜如晦最终被贬到了一个很偏远的地方,而房玄龄则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职务,成为了唐朝的一位伟大官员。

19、是唐朝人。也是能够让他在武则天时期出任宰相,同时能够让他们有非常好的治理国家政事的能力,也是能够让他们有非常好的名气的。

20、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迁右仆射,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并称“房谋杜断”。

21、这件事情反映出唐朝官场的尔虞我诈,也说明了房玄龄与杜如晦的深厚友谊及互相信任。

22、房玄龄与杜如晦之间发生过故事。

23、他们的官职一样,都是宰相

24、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

25、据传说,当时唐太宗曾经问房玄龄:“杜如晦的才能怎么样?”房玄龄回答道:“杜如晦的才能非常出众,他能够处理国家大事,也懂得文学艺术,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唐太宗听了非常高兴,于是让杜如晦担任了宰相。

26、而杜如晦则曾向中宗言辞恳切地请求恢复房玄龄的官职,为他洗清冤屈。

27、“房谋杜断”二人专长不同,同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在唐代一品基本为勋官无实权,二品尚书令空置的时代,二人都是从二品,算是最大的实权官员,从官职上就可看出二人官职相当,职权相似,才能方面不相上下。

28、这三个人都是唐太宗朝的股肱之臣。当时有“房谋杜断”之说,说明房玄龄主要在于谋略,规划大的方向。杜如晦主要在于决断,胜在具体事项。而魏征主要是敢于直谏唐太宗。

29、房谋杜断,一时瑜亮!都很厉害

30、这个故事反映了唐朝时期人才辈出、互相崇拜和学习的风气,也显示了卧薪尝胆、反抗权威的勇气和决心。

房玄龄和杜如晦哪个活得久

31、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在李世民讨伐割据势力时为其谋划,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时称“房谋杜断”。

32、然而,杜如晦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他想要取代房玄龄成为唐朝的第一重臣。于是他开始在朝廷上攻击房玄龄,但是房玄龄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变得更加谨慎和努力工作。

33、值得一提的是,杜如晦也是唐朝的著名文学家之一,他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当时许多人的敬仰和爱戴,对唐朝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34、房玄龄杜如晦都是宰相。唐朝时设置左右宰相,二人在天策上将府时就是重要谋士,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位成功,历史上房谋杜断就是说的房善谋杜善断,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对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35、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笙磬同音,惟房与杜”。

36、房玄龄与杜如晦合作,属于性格互补,相互制约,相互补充,他们共同处理国家机关要务,使得国家这台大型机器运转正常。也是在两人合作的时期,大唐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37、唐朝房玄龄和杜如晦和汪华,都握有实权,从官职上看,三人不相上下,没办法判断他们究竟谁更厉害。

38、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39、这个故事也反映了房玄龄属于宽容大度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的政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40、关于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故事,据传说两人曾经是好友,但因为政治利益的纷争而激化矛盾,最后杜如晦被贬谪到边疆。

41、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贞观元年(627年),升授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633年),改任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

42、房玄龄,别名房乔,字玄龄,今天的山东章丘人,唐太宗手下有名的谋士,后成为唐朝的宰相。他学富五车,有未雨绸缪的才能,但却缺乏一些果敢。

43、此外,还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是,房玄龄向杜如晦请教琴艺,杜如晦敬酒不吃吃罚酒,并以粗鄙话辱骂房玄龄,房玄龄怒不可遏,举起奏案欲打杜如晦,但看到杜如晦面带微笑,并没有惧怕,房玄龄心生敬意,最终没有下手。

44、其中一则,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时期,房玄龄曾因与杜如晦有过私交而被中宗怀疑,一度被贬至南海岛。

45、凌烟阁24功臣排名,是按照官职爵位大小拍的。杜如晦排在房玄龄之前,但这真实原因是因为杜如晦去世比较早,被皇帝赠官,一般赠官的官职会大于实质官职,所以尽管房杜两人其实差不多,但杜如晦还是排在了房玄龄前面。

46、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一说今山东章丘)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47、汪华,原名汪世华,唐高祖李渊授予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将军、参掌禁军大权,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

48、是。唐朝没有明确宰相这一职位,三省六部里,三省的最高领导,都可以算作宰相,同一时期,有时会有五六宰相之多,而他们三人都做过三省高官,自然算是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