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

1、蔺相如在朝堂上拜见秦王。秦王提及玉器之事,蔺相如严拒绝秦王,终于得以完壁归赵。

2、李存审出镞教子

3、过了五天,李生再次到来,说:“善学的人不耻下问,会选择对的去听从。自以为是,是学者的大忌,你得改正啊!不然等年龄大了,虽然想改也来不及了!”王生明白过来,道歉说:“我太愚蠢,今天才知道你说的是善言,我要把这些话写下来,当座右铭!”

4、薛谭学讴

5、子路问老师:“假如我知道一件正确的事情,是不是马上就得去做?”孔子说:“你父亲和哥哥还在,哪能这么鲁莽?得征求下他们的意见!”某次,冉有也这么问,孔子回答:“是的呀,得马上就去做。”公西华很奇怪,就问到:“都是听说了一件正确的事,您对子路说要问父兄,而又告诉冉有马上去做,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子路这个人爱冲动,太鲁莽,所以需要听听父亲哥哥的建议。冉有比较懦弱,遇事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所以鼓励他大胆向前!”

6、【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7、【原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诸子皆诺。

8、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9、不耻下问,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学习时应不断思考.

10、【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1、秦昭王把璧交给他,蔺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站定,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昭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议的结果不想把宝璧给秦国。

12、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13、(诸葛亮作为丞相,对功名不反对,而是教育孩子不要浮躁。)

14、【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5、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放牛。王冕偷着去学堂听学生们读书,一边听一边默默的记。晚上回来,把牛忘在了山上,被父亲痛打一顿。第二天,他还是照旧去听人读书。母亲说:“孩子这么痴迷读书,就不要阻拦了。”因此,他能够去学堂借光学习。

16、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比事,立即派人修书信一封给赵惠文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

17、王冕家挨着一座庙,他晚上经常偷跑到庙里,借着佛像前的长明灯看书。庙里的塑像都狰狞可怕,王冕这个小孩儿,坐在塑像腿上,一点都不怕。

18、(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不愤不启”等等,真是让人佩服!)

19、薛谭跟着秦青学习唱歌,学了一段时间,自认为学到了全部技巧,就想离开,其实并没有学全。秦青没有挽留,在郊外给他践行,拍着乐器唱了一首歌。歌声清脆响亮,震动林梢,天上的行云都停住了。薛谭很惭愧,认错请求继续学习,终身都不敢再提离开的事。

20、诸葛亮"诫子书"

21、王生喜欢学习但是方法不得当。朋友李生对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这样吗?”王生很不高兴,说:“凡是老师讲的,我都记下来,这是不善于学习吗?”李生说:“'学而不思则罔’,说的是学习贵在动脑,你只是记下来却不思考,不会有成就的。”王生更加生气,不再回答,转身走了。

22、盖学贵善思.

23、正当大家一愁莫展时,宦者令缪贤举荐蔺相如。赵王召见他,问及和氏璧一事。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惠文王说:“得我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两种对策衡量一下,宁可答应它,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惠文王说:“谁可以派为使臣?”蔺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惠文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24、作为君子,要性情恬淡,用勤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要热烈的去追求功名。心性淡泊才能不迷失方向,恬淡宁静才能有高远的意境。浮躁或懒惰都是人生的大忌。时光如电,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飞逝,现在不培养自己的情操,等老了,痛苦的困在茅屋里,后悔也来不及了。

25、【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26、赵惠文王与众大臣商议,大家觉得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两方面都对赵国不利。

27、王冕僧寺夜读

28、【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9、(作为老师,用才华和人格魅力折服学生很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

30、(北师大版小学教材里有篇《王冕学画》,讲的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仔细观察,认真学习画荷花。)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

31、(孩子们应该知道父辈的不容易,但现在的孩子一听到父辈忆苦思甜,就非常不耐烦。)

32、有哪些善言的故事3

33、李存审出身低微贫寒,他曾经对自己的孩子们说:“我年轻的时候只带着一把剑离开家乡闯荡,用四十年的时间,成了将相。在这些年里,九死一生的时候很多,光是被箭射中就得上百次。”说完拿出那些箭头,让儿子们收藏。再次说:“你们出生在富贵家庭,应该了解父亲起家的艰辛。”儿子们都恭敬的答应。

34、孔子因材施教

35、李生论善学者

36、知错能改,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的一个人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