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疑邻盗斧》《承蜩犹掇》《妻不识夫》《薛谭学讴》

2、截竿进城

3、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4、」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6、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7、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8、此故事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

9、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10、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11、寓意: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对待那些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依仗权势的小人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下场.

12、刻舟求剑

13、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14、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

15、”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6、朝三暮四

17、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18、“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这则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时的丑类.

19、(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20、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21、《黔之驴》

22、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23、分别是《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24、讽刺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25、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26、一国三公

27、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28、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29、八仙过海

30、《三戒》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讽刺了社会上的三种人.也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31、狐假虎威,是一个汉语成语,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含贬义,用来比喻借着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狐假虎威揭示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道理;狐假虎威近义词有仗势欺人、狗仗人势、狐虎之威、攀高结贵、拾人牙慧;反义词有独步天下、独擅胜场。

32、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33、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4、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35、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36、《永某氏之鼠》

37、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38、这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

39、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40、合称为《三戒》。

41、《杞人忧天》《余音绕梁》《高山流水》

42、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43、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4、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5、这个成语比喻居心不良,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挑拨是非,耍两面手法的人。

46、《大禹治水》《狐狸和葡萄》《鱼和鸟》等

47、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48、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49、郑人买履

50、自相矛盾

51、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52、十个寓言故事的名字: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覆车之鉴、狐假虎威、望梅止渴。

53、执竿入城

54、守株待兔

55、两面三刀:马均卿妻子和赵令史同谋,诬告马均卿的小妾张海棠害死丈夫,并强夺张海棠的儿子。后经包拯查明真相,将儿子判归海棠,在调查过程中,马妻竭力为自己辩护,说自己不会玩弄两面三刀的手法,是一个贤惠的女人。

56、"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57、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58、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59、《列子·汤问》出自《列子》,《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列子(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早已散佚。全书共8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

60、拔苗助长

61、这是春秋初期的一个典故

62、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63、《临江之麋》

64、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65、五十步笑百步

66、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67、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68、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69、叶公好龙

70、杯弓蛇影

71、鹬蚌相争

72、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

73、本文是《三戒》中的第一篇,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写.

74、列子汤问中的寓言故事有许多,其中包括“愚公移山”、“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古代中国,而且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75、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76、有《白雪公主》《小红帽》《狐狸和乌鸦》。

77、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78、貌似强大,实则蠢笨无能,虚弱透顶,技巧简单,无他特长,是驴的悲哀,不能清醒地认识敌人,更是它致命的弱点.

79、"临江之麇"所讽刺的是"依势以干非其类",就是倚仗他人势力求得与对方要好的那种人."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企扭曲、改变事物的本性,越想改变,麻烦就越大,顺势而为才是根本.

80、分别是《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称为《三戒》。《三戒》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讽刺了社会上的三种人.也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临江之麋》  本文是《三戒》中的第一篇,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写."临江之麇"所讽刺的是"依势以干非其类",就是倚仗他人势力求得与对方要好的那种人."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企扭曲、改变事物的本性,越想改变,麻烦就越大,顺势而为才是根本.《黔之驴》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

81、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82、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