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劝学里论述了三种学习方法分别是

1、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自古以来,人类就崇尚学习。因此,诞生了许多关于学习的经典,既有“囊萤照读”、“画灰练字”、“悬梁刺股”等讲述刻苦学习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万卷书,行路”等强调学习重要性的警句格言。特别是荀子关于《劝学》的短文,不仅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还劝导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习。尽管距今已有2000多年,但读起来依然令人回味无穷,深受启迪。

2、第三段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强调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注重不断积累,做到坚持不懈,用心专一。在论述学习要注重不断积累这个道理时,首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自然地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结论。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中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5、《劝学》还用“骐骥”和“驽马”作对比,通过“一跃不能十步”和“十驾功在不舍”的比喻,强调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两个生活中常见事例的喻义,更说明了只要坚持不懈,学习中再大的难关也可以攻克,否则只会一事无成。最后,《劝学》用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而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螃蟹”的“六跪而二螯”却“非虵蟺之穴无可寄托”作对比,阐述了学习需要用心专一而切忌浮躁,只有踏踏实实、专心致志地学习,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6、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已运,他得非我贤。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7、木材经过加工以后就能变直,刀剑在砺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并且能经常注意考察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而行动上也不会犯错误。荀子用木与刀剑为例,来说明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检验自己。与这个意思相近的,是《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是说要经常检查自己。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9、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

10、正面比喻和反面比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积”与“不积”,态度不同,效果迥异,足以证明注重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11、《劝学》第一段讲了学习的意义,是在于提升自己,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12、《劝学》篇开篇就说“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意思是说学习应该持之以恒。《劝学》的主旨在于劝勉人努力学习,并在文中使用大量比喻来说明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在这句话之后,荀子就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无止境。

13、小学生刚从幼儿园的游戏中转移到较为集中精力的学习活动上来,必然有很多不适应.并且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阻碍学习活动进行的习惯与本性.

14、《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15、创作背景

16、⑶、9月11日到9月13日,行政领导包年级,班主任包班,教师包人,下村入户,逐个落实劝学。

17、《劝学》中说明学习本质的句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对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此,《劝学》中首先用“积土山”和“积水成渊”这两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告诉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接下来又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设喻,从反面告诫人们如果不积累,就会“无以至里”,“无以成江河”,从而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这一正一反,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充分说明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不断地培养道德品质,不断地积累知识。

19、⑴、9月1日至9月5日,初步调查入学学生名单及基本情况,采取捎信,打电话和教师上门走访等方式,边报到边劝学,要求每个学生按时入学;

20、作者通过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不管怎样要学习,然后再举例论证,用蜀之鄙有二僧去南海的例子,形成对比,共同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时机进行劝学

22、在这句话之前,荀子举了几个例子: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以羽毛为巢,用毛发编织,系在芦苇上,大风一来芦杆就折断了,巢也掉了。这不是鸟巢做得不好,而是因为依托的地方不合适。西方有一种名叫射干的草,它的茎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上,面对着百丈深渊。不是它茎长,而是它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接下来荀子又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白芷如果浸到臭水里大家就不会佩戴它了。于是荀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定居时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好地方,外出要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交往,以此防止受邪恶人的影响,而接近于正道。一定要注意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23、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24、劝学中主要是运用了议论的表迏方式。开始作者先议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出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中心论点。

25、在荀子的《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6、主要运用演绎推理的表达方式

27、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9、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30、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在劝学里论述了三种学习方法分别是

31、《劝学》第三段学习的方法在于积累经常专一。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32、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3、学习的意义:

34、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学习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已紧紧连在一起。怎样搞好学习,《劝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35、⑵、9月6日到9月10日,各班成立劝学小组,按花名册走访劝学,各班制定方案,动员师生共劝。

36、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37、学习的方法:

38、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39、学习的作用:

40、学不可以已。

41、劝学篇虽未明确表示应当理解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态,但也不可否认劝学篇是在充分了解了读者的心理上而作出的好文章.如果劝学篇没有看透读者的心声,我们也就不会视之为文学经典了.再者,荀子作为一位教育家,一生也未离开教育活动,稷下学宫内也见过不少学生并且培养了许多出类拔萃之才.故不可脱离教学对象空谈劝学.

42、扩展资料

43、《劝学》开篇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两个比喻启迪人们,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使人进步。用木为轮的比喻告诉人们,学习可以改变人的现状。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现象,告诉人可以通过广博地学习和经常地反省自己,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修养。接着,又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者”和“假舟楫者”四个事例设喻,告诉人们:人借助于学习,可以取得很大的进步,从而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44、《劝学》的中心论点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学不可以已”.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意义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要想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必须不停地学习.

45、这句话意思是:我曾经整天苦思冥想,但还不如学习一会儿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远看,但还不如登高之后看得宽广。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应该把这当作学习的契机,有思考但不是闭门造车;要善于主动寻找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丰富自己、并向更高处攀登。牛顿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与此相似。

46、荀子如此重视学习,与他的思想观点密切相关.他认为“人性恶”,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这种本性,而学习就是改善的重要途径.

47、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这与开头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是一致的。学无止境,只有看到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方才知道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因此要不断学习。

48、这是从正面设喻的,它强调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重要性。紧接着从反面设喻,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在学习中如果不重视积累,就不能学有所成,获得成功,从反面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49、全文可分四段:

50、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51、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52、《劝学》第二段讲了在于弥补不足,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53、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

54、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主要运用比喻

55、①在《荀子·劝学》中文章开端连用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