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什么时候开始编的

1、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2、三国时何晏的《论语集解序》说:“《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古论》中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它把《尧曰》篇中的《子张》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其编次也与《齐论》和《鲁论》不同。

3、《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故而称之为论语。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4、这部书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5、《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6、在古代,讲学者经常用“论”这个词来描述他们的言行和思想,因此“论语”这个名称就由此而来。

7、从《论语》的流传方式或成书过程看,它经过了多次的整理,主要是进行增益与混合,这也是《论语》撰者为谁等问题争议较大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就是今本20篇《论语》本身也有不少问题,所以应该核实其中材料的真伪。对此,清代学者如崔述、袁枚、赵翼等都下过功夫,其中以崔述下的功夫最大,成绩也最突出。如他认为《论语》的最后5篇问题最多,最为可疑,很可能有“后人之所续入”,另有个别篇中的某些章句与其他文体有异。周予同也认为《论语》的前后10篇文体不一致,尤其是末尾5篇可疑处最多。有的学者还专门撰文考证,举出由其他学派和其他书籍中混入的内容。孔子以后,《论语》一书的成书、流传经过了2000多年,其中自然难免掺杂有后人的不同传说,因此,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利用《论语》的资料时,应当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8、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9、孔子的学生多数来自鲁国、卫国、齐国、秦国、陈国、宋国、晋国、楚国、吴国、蔡国、燕国等,遍布当时的许多个诸侯国。

10、故此为论语。

11、这些弟子都非常尊敬孔子,他们把孔子的思想进行广泛传播,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记录并整理成了一部书,名叫《论语》,意思是语言的论纂。内容包括孔子谈话、孔子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对孔子的回忆等。

12、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13、至于此书为何称名为《论语》,是因为该书中记录的是孔子解说个人主张及其与弟子或他人的“论难”之语。毛亨在《诗·大雅·公刘》传中说:“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许慎《说文解字》说解“言”字亦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解“语”字曰“论也”。段注曰:“此即毛郑说也。语者,御也。如毛说,一人辩论是非谓语;如郑说,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

14、后人根据各种《论语》所传之地和文字书写的不同而分别命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齐论》《鲁论》和《古论》三种。

15、《齐论》和《鲁论》可能出现在汉宣帝年间,略晚于《古论》而出现。《鲁论》20篇,《齐论》22篇,而《齐论》中22篇的章句很多是和《鲁论》相重复的,但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

16、《古论》系刘余从孔子旧宅墙壁中所得,计有21篇,其文字都是秦代以前的古文。

17、《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18、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

19、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坏孔子旧宅时也得到了一批古书,其中就有《论语》。

20、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21、据《汉书·艺文志》,在汉朝时期,传授《齐论》《鲁论》的均有名师。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鲁论》,后又讲习《齐论》,于是,他把两种本子合而为一,以《鲁论》为根据进行编次,“采获所安”,号为《张侯论》。到了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而做了《论语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论语》。

22、《论语》一书共20篇,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语行事,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材料。

23、论语出现于春秋时代,礼记成书于汉代。故论语早。

24、把三种《论语》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古论》与《鲁论》虽然篇章不同,但这只是分合的不同,并没有什么实质差别,好像《鲁论》是《古论》的翻版,这可以证明二者是同源的。但它们和《齐论》的差别就比较明显。再者,《古论》《鲁论》都出现于鲁地,而《齐论》则出于齐地,可以证明三《论》乃出于两源。

25、《论语》的“论”宇,实为排比资料、纂辑成编之意,“语”者,语录也,是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

26、同时,“论语”这个名称也表明了它是一本注重言语的书,注重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地用语、理解语言。

27、古代书籍的写作体例,人体分为“著作”、“编述”,“钞纂”三大类。由钞(抄)纂而成的书籍,古人称为“论”。

28、实际上,先秦时期有若干种不同的《论语》存在,只不过是后来大部分已经散佚罢了。到了汉初,广开献书之路,遂有大量的史书出现,其中也有《论语》的不同版本。

29、由此可以看出,“论语”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其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其在古代学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30、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什么时候开始编的

31、论语因其内容具有对话、辩论、讨论的形式,是一部以言论、议论为主要内容的文献,因此被称为“论语”。

32、《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

33、《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全书共20篇,每篇由若干段文字组成,多数段落是以“子曰”开头的孔子语录,少数段落略有记事和对话。

34、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35、由此可知,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后来,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们经过几度汇集而成。有人认为,其最后成书是由曾子的学生编定。

36、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7、论语被称为“论”,是因为它是一本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38、其成成就主要是五经四书。

39、《论语》书名最早见之于《礼记·坊记》。《坊记》传说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孔伋)所辑录,如果此说成立,则可证孔子去世后不久《论语》即已成书并被命名。

40、《论语》一书称名为《论语》,有人认为是从孔安国开始的,因为王充曾说“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始曰《论语》”。大概孔安国在给《古论》各篇命名的同时,也给此书确定了《论语》的名字。但也有人提出怀疑,如杨伯峻认为不会晚于汉武帝时期,因为《礼记·坊记》中有引用《论语》的情况。只是《礼记》的具体成书时间尚无一致意见,一些问题还有待继续探讨。

4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42、简单来说,就是有问有答的形式叫做“论”。参考我们毕业要写的论文。

43、孔子从事教育达40多年之久,门生众多。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有3000人,其中才华出众、品德优良者有72人。

44、因此,《论语》出现的较早。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