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是儒家哪位代表人物提出的

1、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有这四种心呢?因为这是天赋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3、舍生取义典故来自:孟子的巜鱼我所欲也》它选自巜孟子告子上》

4、善恶论是荀子提出来的。

5、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一说字子舆或子车(参见“人物争议-表字”目录),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6、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7、康德的善恶观也像他的理论理性一样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哥白尼武的革命,将神学道德改造成道德神学,这种来自于人的自由本性,人的道德意念的善恶观与他前后的哲学路程都是相关联的.从康德善恶观的独特之处--向善的禀赋与趋恶的倾向。

8、善恶论是春秋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来的。

9、孟子对性善论的论述始于“人禽之辨”,指出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伦而非生理上饥渴饮食等方面。进而孟子提出了四端说,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人心固有的四本心,是人的本性的自然呈现,更是人天生自有之性。根据四端说,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从四端而出的四种德行。

10、儒家学说是一道德体系,其中的许多原则属自明性质,非由逻辑论辩可以证明,也无须通过逻辑论辩的形式证明。

11、孟子“人性本善”为儒家“仁义道德”提供依据。

12、回答:主张人性本善舍生取义的思想家是孟

13、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14、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15、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16、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17、应该是“性善论,性恶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18、孟子主张的“人之初性本善”的知名度最广,孟子认为,人诞生之初是善良的,而之所以会有坏人,会有作恶的人,并不是人的天性就是如此,而是因为环境造就了这个人的性格影响了这个人的行为,最终导致他有一个好人变成了坏人,让他从善良走向了邪恶,这也就是所谓的逼良为娼。

19、他认为人性本恶,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要用理智来进行约束,做到明分使群,推动教化的作用。

20、人性本善”最早由孟子提出。他曾劝导滕国太子滕文公,希望他能做尧舜那样的圣人。这话一说出来,滕文公没什么信心,觉得把自己和尧舜那样的圣人相提并论十分惶恐。

21、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性本恶是苟子提出的。

22、所以提出性恶论的是思想家荀子。

23、柏拉图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理性是人类灵魂的起源,人除了理性以外还有感觉、激情、欲望,导致人的灵魂中的理性的纯洁度较差,属于第二、第三等的理性。理智是灵魂中的理性部分,激情是理智的盟友,欲望是物欲骚动,三者和平共处就构成和谐的旋律,他们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是,是人性善的具体表现,体现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与探讨对人性的塑造。反之,则是人性恶。

24、人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25、人性本善,是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与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26、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27、伊曼努尔·康德,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拉脱维亚裔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28、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

29、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最璀璨的精神文明之一。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0、性恶论则是荀子提出。战国末期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

人性善是儒家哪位代表人物提出的

31、是康德提出的。

32、这位思想家是孟子。孟子编纂《孟子·告子上》中,明确提出了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人的本性善良,就像水自然向下流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一样。孟子的这个论述是儒家思想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内涵!

33、那么究竟谁的观点代表儒家原则?是孟子对而荀子错,还是荀子对而孟子错,抑或是二人都错?结论只能是二人都错,也就是说二人在逻辑思辨上都是独断的,而都是出于独断这一点又恰恰便是包括二人在内的儒家的共同原则。

34、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心皆有四端,即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5、应该是孟子。

36、“善恶论”是康德提出的。

37、三字经是我国传统启蒙学第一书,全书1140个字,开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将人们引入到人性的探索与研究中,也把教育与道德紧密连接在了一起。关于人性,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其实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

38、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的句子。

39、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40、意思是: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4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曾经担任过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和楚国的兰陵县令。

4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43、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44、孟子为鼓励滕文公,表达了自己“人性本善”的思想:人与生俱来的就是善良的本性,只是有些人被环境所诱惑,被私欲遮盖了双眼,不能守护自己的本心,由此才生了恶习

45、人性本善是一个字词。出自《水信无分于东西》中的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由作者孟子所著。

46、孟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47、善恶论是柏拉图提出

48、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会做出不义的事夹,赞扬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x,斥责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念义的人。告计步人们要辩别义和千川,不要失去本心。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