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影响深远的学说

1、申不害,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9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公元前337年,申不害死于韩国都城新郑。

2、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3、但是吴起变法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旧贵族发动叛乱,包围王宫,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楚肃王继位后,按律法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4、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主要从事外交活动,鬼谷子有两个著名的徒弟,张仪和苏秦,他们两个就在战国时期,在秦国和六国之前推行连横和合纵策略,从而帮助秦国对抗六国和帮助六国对抗秦国。纵横家出身的人多为谋士,从事外交活动,但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很注重实用性和应变性。

5、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创。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

6、纵横家。

7、他推行变法后,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明显效果。向北方,伐魏救赵,收复了被三晋占领的陈国、蔡国故地,将势力扩展到黄河岸边。向南,平定百越,疆域拓伸至江南,占有洞庭、苍梧之地,史称当时诸侯各国皆畏服楚国,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8、而现代科学中的电场、磁场、引力场以及电子、质子、中子等概念,都与“以太”有关。人们还认为,要理解现代场论的深奥知识,中国古代的元气学说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

9、先秦儒家所以绝少讲述尧舜以前的历史故事,固然有时代久远、史实不够清楚的原因,但于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这里,我们有必要引述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说的一句话:“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所以他在叙述黄帝史事时只能“择其言尤雅者”(12)。司马迁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先秦儒家对待史前传说的态度。

10、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11、韩非,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他将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商鞅的“法”紧密结合,系统化发展法家学说,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但是韩王并不看重,反而嬴政很欣赏他。然而,韩非在出使秦国时,仍然心系韩国,因此没有最终得到秦王嬴政的信任。在秦王嬴政的默许下,韩非被李斯、姚贾陷害致死。韩非虽然在生前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把法家思想、学说进一步发展,成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韩非也成为先秦时期最悲催的变法家,变法思想没能施展就被害死了。

12、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13、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14、一、儒家

15、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16、⑥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17、四、扩充军备,提高战士待遇,建立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并由国君统一指挥。

18、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19、理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20、地处中原之地的韩国,实行了“申不害变法”。根据史料记载,这一次变法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韩国实行的一次变革,对于申不害变法来说,侧重于官吏的考核和任用。通过申不害变法,韩国的内部局面得到稳定,国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21、三、在经济上下令打击游手好闲之人,奖励"耕战之士",鼓励从事农业生产,保证生产发展。

22、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23、先秦儒家是用道德的观点对史前传说进行取舍的。先秦儒家讲述的历史故事中,不需要那些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物,如补天的女娲、头触不周山的共工。先秦儒家不愿意讲述那些超乎人类能力的奇迹。

24、农家也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农家以注重农业著名,民以食为天,所以农业要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农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所以这个学派起源很早。农家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农家的思想也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理念相契合。

25、一、制定法令,加强王权,削弱贵族特权。改革爵禄制度,削减大臣的封爵,收回封君三代以后的封爵和俸禄,废除远房公族的世袭制度,并强迫他们搬到地广人稀的边疆。

26、二、法家。

27、三、道家。

28、六、名家。

29、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30、政治上: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改善吏治,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

先秦影响深远的学说

31、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32、⑤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33、小说家。

34、春秋时期文化氛围比较宽松,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但是从影响范围和流传广度来考虑,真正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大约只有12家学派,它们分别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和医家。

35、慎到,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慎到以“势”著称,即君主的权势,权威性,要求君主要执掌大权,是中央集权的一种雏形。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在齐国传播法制思想。他的主要变法行为在于推行法制思想,中央集权,老百姓不可违法,以此来治理国家。

36、我国古代八大学说:一、儒家,二、道家,三、墨家,四、法家,五、名家,六、阴阳家,七、纵横家,八、杂家。

37、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春秋时期,老子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也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成型。道家代表人物有黄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等,主张“无为、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道家是一个学术门派,后来发展成了道教,与儒、佛并列,对我国影响很大。

38、百家争鸣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用“智慧精华,惠泽千年”这八字来形容。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他与穆罕默德、耶酥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39、吴起,与商鞅齐名的文武全才,他曾在楚国推行法治,变法成效不亚于商鞅,个人命运也跟商鞅极为相似:

40、百家争鸣的作用:

41、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乐舞思想一方面是建立在“乐与政通”

42、吴起于公元前386年—前381年在楚国推行了“吴起变法”,这一次变法同样增强了楚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43、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44、《论语·卫灵公》载: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格,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45、墨家出现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子,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由于墨家思想中带有政治属性,所以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的时候,墨家遭到了打压,从此一蹶不振,晚清时期,墨家又被学者挖掘了出来,有复苏迹象,但还是影响不够。

46、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对于商鞅变法,包含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和建立县制等变法求新的策略。

47、对当时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促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

48、子产,辅佐郑国20多年,使得郑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不仅帮郑庄公“小霸中原”,也使郑国称为先问鼎的国家。子产执政,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他整顿田制,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

49、第一,儒家讲述的圣王故事,大多可以从虞夏商周时期的文献中找到一些影子,这些圣王故事或本自以往的历史传说。不过,先秦儒家所讲述的圣王故事范围十分明确,主要限于从尧舜至于三代之间的故事。这表明,他们对史前时代流传下来的传说是有所剪裁和取舍的。

50、五、阴阳家。

51、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是郑国成为文化大国。不幸的是,郑庄公死后,郑国发生宫廷内乱,郑国迅速衰败,子产卒于郑定公八年。

52、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

53、战国末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流派,创世人为邹衍,学说被称为“阴阳说”,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该学派留下的典籍有《黄帝四经》、《列子》、《易传》、《阴阳家佚书辑本二种》等著作。

54、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55、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56、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57、管仲,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叁其国而伍其鄙”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祖师爷。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率先强盛起来,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卒于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

58、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主要思想是“仁、恕、诚、孝”,孔子很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提倡教化和仁政。秦始皇时期,他焚书坑儒,打压儒学,儒家开始衰落。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加入了忠君思想、天人感应等,让儒学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推到了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成了我国的正统思想。

59、先秦变法有商鞅变法和李悝变法。

60、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先秦影响深远的学说

61、先秦儒家讲述的圣王故事,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在儒家看来,只是在尧舜以后,人们才拥有了符合道德的生活。

62、法律上:实行法治,建立了当时魏国完备的法律《法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完备系统的刑法法典。

63、元气学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自然观学说,对于我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元气学说对于西方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解现代物质结构理论都有启发作用。

64、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65、百家争鸣的展开对当时以及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66、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67、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

68、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是“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69、其实他们变法的宗旨大同小异,那就是首先集中军权,好统一政令。发展农业,完善社会法制等等,以作军备,从而完成自己称霸的美梦。

70、《韩非子》一书善用寓言,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全书共有寓言三百多则,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其中绝大多数成为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等更是入选了语文教材。

71、法家没有具体的创始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的理官,但法家思想成熟于春秋时期,它被称为刑名之学,经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发展后,逐渐成了一个学派。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主要思想是“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即用法治国,法家思想也被历朝统治者采用。

72、李悝变法

73、有人曾把张载的元气论与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17世纪的法国大科学家笛卡尔的以太漩涡理论,进行详细比较,发现两者惊人地类似。

74、兵家是先秦、汉初时期以研究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关于兵家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兵家源于九天玄女,有人认为兵家鼻祖是吕尚,有人认为兵家源自道家,也有人认为兵家源自法家,不过最让人信服的说法是兵家始于兵家至圣孙武。兵家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代表人物有孙武、司马穰苴、孙膑、吴起、韩信等。

75、名家是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所以被称为"名家",也被称为"辩者"、"察士"。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名家”和“儒家”、"道家"等并列为"六家"。名家擅长论辩,很注重名词与概念的同异,重视名与实的关系,开创了中国的逻辑思想探究。

76、先秦时期有管仲商鞅汉代有桑弘羊五代时候野蛮人横行太乱也麼有唐代有李隆基应该算。。开元之治宋代有熙宁变法(王安石)元代那些野蛮人麼变法。。清代有戊戌变法(康有为)

77、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后周周世宗改革5,庆历新政6、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7,清代有戊戌变法(康有为)

78、在魏文侯在位时,任用李悝为相,选贤任能,赏罚严明。这一次变法不仅推动了魏国农业的发展,还帮助魏国建立了魏武卒等强大的军队。

79、一、儒家。

80、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不受魏王重用。于是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施行他的法制主张,以“法”著称,即执法如山,令行禁止,没有挽回的可能。他为弱小,游离于中原文化之外的秦国三套改革方案:“帝道”、“王道”、“霸道”,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然而,商鞅的变法触动了秦国守旧势利的利益,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成为除传说中蚩尤以外第一个被五马分尸的人。

81、善用寓言故事和新奇比喻的著作是《韩非子》。

82、先秦时代,大争之世,有为的君主,都想通过变法图强,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直接改变了秦国落后的地位,导致了后来统一天下的局面。但是参与变法的主导者又通常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而不得善终。变法是一项很悲壮的活动,变法者都是真英雄。我们来说一下那些变法的人:

83、在史前时代,以口头叙述为主的传说是人们记述历史的主要手段。虽然史前传说也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事实,但由于历史传说的流传方式所致,其中也有许多人为杜撰的内容。当人们开始凭借理性对既往的历史过程进行反思的时候,便将对历史传说加以取舍。先秦儒家讲述的圣王故事也是如此。

84、李悝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其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85、李悝,战国初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他在任魏文侯相时,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在李悝的改革之下,魏国成为成为战国第一强国,欺负了秦国几十年。李悝编撰的《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成为商鞅、韩非的变法启蒙。

86、先秦时期出现的一种思想流派,杂家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它是将其他各家的思想加以柔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杂家的学说非常庞杂,这也要求杂家广泛涉猎各学派知识,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杂家弟子都很博学。代表人物是秦朝丞相吕不韦。

87、四、墨家。

88、答:“礼乐”是儒家文化的乐舞观,在先秦,主要是由孔子、孟子、荀子传承并加以光大。孔子的乐舞思想,可在《论语》中得以体现。《论语·八佾》记载:孔子听说大夫季氏用八佾之舞,愤恨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89、七、杂家。

90、小说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大学派,代表人物是虞初,他的事迹多已散佚。小说家主要是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所以小说家虽为一学说门派,但很多人认为它并不入流,所以有了“十家九流”之说。

先秦影响深远的学说

91、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人们传诵的历史传说十分丰富,除先秦儒家热衷讲述的尧舜至于文武的故事以外,还有关于黄帝、炎帝、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等史前时代的传说,此外,还有《山海经》中记述的诸多神怪故事。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来说,这都属于历史传说的范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阐述其思想主张的时候,都要引证一些历史传说。不过,他们对待历史传说的态度是各不相同的。战国法家如韩非讲述了许多有巢氏、燧人氏的故事,道家的庄子讲述了许多寓言,也带有某种历史传说的痕迹。与道、法两家相比,先秦儒家对待历史传说的态度显然更为谨慎。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大抵上至尧舜,下迄文武,绝少引述尧舜以前的传说故事。

92、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93、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

94、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95、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

96、德家:原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后在西周末期至东周其内涵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东周初期,如臧哀伯有著名的《德论》(5)可证;战国时期问世的《德道经》、《庄子》是其代表性的文献。

97、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98、先秦儒家有关圣王的叙事是儒家圣王崇拜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先秦儒家讲述的圣王故事不是对历史事实的复述,其中掺有许多主观杜撰的成分。在圣王故事中,圣王被描述为道德完美的理想化人物。圣王崇拜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没有形成古希腊那样发达的神的观念。圣王故事是先秦儒家全部政治学说的理论依据,通过讲述圣王故事,先秦儒家实现了对道义、至善的理解,从而形成了有关应然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判断。

99、剧辛,他原本是赵国赵武灵王手下的一名将领,沙丘之乱后,投奔燕昭王。在燕国,剧辛实行一定的变法图强,使燕国迅速强盛起来,攒好了攻打齐国的资本,一时间,剧辛乐与毅齐名。剧辛晚年帅兵攻打赵国时,轻敌冒进,被赵军统帅庞煖俘杀。

100、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101、二、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节省国家开支。整顿吏治,打击循私舞弊,任贤用能,提高办事效率,改变社会风气。

102、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103、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孝经》是一般讲究伦理孝道的著作,不确。

104、《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之作,不仅是一部政治学巨著,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105、先秦儒家所讲述的圣王故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06、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公元前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我国的医学理论就已经形成。医家的代表人物有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等,医家负责救死扶伤,对我国古代医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的著作有《诊籍》、《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