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关和象征的区别

1、双关是用了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运用双关通常能够达到言在此意在彼的效果,从这个句子中不仅能领会到浅层意思,更能发掘到这个句子深层次的内涵。比喻象征凭借某种真实具体的事物来暗示抽象隐晦的人事理,从而表达真挚浓重的情感或含义,然而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很难单单通过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领略其中的深刻含义,只有结合全文才能够通透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2、双关和比喻都是表现手法。

3、双关与当时的语境联系密切,不能被孤立的理解。听话要听音,这是双关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比喻象征是把本体通过形象的喻体表现,更加生动,让读者更有助于理解。

4、在一篇文章里,除了比喻之外,还有排比、拟人、夸张等手法的应用。

5、双关是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叫“一语双关”,意思是说话表面上是一层意思,但还又隐含另一个意思。比喻象征是语法上的一种表达,使读者能更清楚地理解其含义。

6、所以双关和比喻象征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双关主要指谐音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重在丰富句子的内容,增加句子的内涵深度。比喻的作用重在打比方,可以用形象的东西把的抽象东西比喻出来,或者用熟悉的东西把陌生的东西比喻出来,增加句意的直观性。

7、第二句出人意料地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诗人极为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常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i只穿插F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8、双关依赖词句本身在特定语境中的多义性,而象征是基于人的经验和联想。

9、双关指的是语言表达出的表面意思与实际诉求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甚至相反,接受者通过结合具体的背景迅速了解表达者的真实意蕴,达到彼此默契,心照不宣,甚至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对方。一般用于不便直接表达意思的场合。

10、根据语音和语义的条件,一语双关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气管炎就是典型的谐音双关(深层含义指妻管严)。

11、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12、介于写作手法的分类上,两者所属的门派就截然不同,一语双关属于修辞手法,而象征则隶属于表现手法门下。

13、比喻,分明喻和暗喻,就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对比是为了说清楚一件事物的特性,用用另一个有相似的事物来对比说明这一种事物的相同和相似。

14、关情的意思是牵动情怀。语出清代诗人郑燮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墨竹图题诗》,全诗原文如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白话文释义: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15、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16、前者一般是抽象的暗示,后者普遍是具体的明达。前者相对隐晦,后者表现为显性的物体(包括人与动物)、动作、事件和现象等。

17、“衙斋”即衙门中的静室,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

18、比喻象征: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被象征的本体是抽象的,当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19、双关两者之间要具有相关点象征是一种特定的比喻,在文章中解释道理。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性质不同,同时具有相似点.(一个比喻贯穿文意,就可以是象征)

20、象征型艺术是由于作为内容的自由意志的不完善,因而也就无法找到一种合适的表现方式,而只能采取象征的方式,它是艺术发展史中最初的艺术类型。

21、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异义双关,表达双重含义。

22、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双关和比喻象征的定义。

23、从作用来说,双关往往用于不准或不方便明说的语境,使话语具有委婉含蓄的美感。

24、象征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其内容包括"意义"和"形象"这两个构成要素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象征的特点就是双关。

25、表现手法的不同。

26、从中见出本属嘈杂冗浊之地的官衙竟然如许优雅,诗人自己的风雅本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27、双关和象征,这两种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泾渭分明,活跃于各类文章中,为其增添了一笔浓厚的色彩。

28、双关,一语双关,一句话既说这件事又说到了别的,比喻,分明喻和暗喻,就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对比是为了说清楚一件事物的特性,用用另一个有相似的事物来对比说明这一种事物的相同和相似

29、象征性的东西比较多芙蓉花象征着雍容华贵,鸳鸯象征着爱情,双关则是一种修饰的方式。

30、这两种修辞的区别主要在:

双关和象征的区别

31、诗中采用托物取喻的手法,流露出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之意。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首诗是郑板桥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科举时代称同科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清代巡抚又称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郑板桥曾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包括,此诗即是题写在这幅画上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墨竹图题诗》是一首题画诗,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32、双关:指一个词或一句话关涉到两个意思。(即表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又含另一个意思)。

33、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绘事物A,而是借助描绘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个事物B,来让人联想到事物A。

34、诗中首先描写一夜在县衙中所闻之声,进而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最后抒发诗人将民生系己之身的志向。

35、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中,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埴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

36、首句点明身份与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

37、比喻象征指描述物象与实际诉求有逻辑上的关联,线性特征是正向叠加,没有反向拉扯。

38、由于画是送给上司兼长辈的,因此语多谦逊委婉之辞。

39、双关具有一定的文化封闭性,但象征可以跨文化。

40、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纯以白描手法作诗。但时日以比喻、双关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诗提升画的意境,以画增添诗的韵致,相得益彰。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