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时的理发就是沐发与梳栉。

2、雍正便赐罗道士以“半朝銮驾、小执事”称号。

3、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

4、在古代的理发是有被称作梳栉的,基本的意思就是梳理头发的意思。在古代有记载:“公子偶有微恙,尚未梳栉,不能往也”,意思大概就是说,公子有点不舒服,然后还没有梳洗额,是不能去的。因此梳栉这个词是有对头发的清洁处理的意思,“其比为栉”当中的栉就是理发器的意思

5、罗道士于是成了理发匠的祖师爷。他死后,被葬在白云观里,即如今的“罗公塔”。

6、传说,有一年雍正皇帝头上长疮,梳辫子时不好受,他怀疑是梳头太监搞的鬼,一连杀了好几个太监。

7、太监用这些工具和方法给雍正皇帝剃头、梳辫子,雍正皇帝感到很舒服。问来由,太监们上奏是罗道士传授的。

8、“成”的基本含义为做好,做完,如成功、完成;引申含义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如成形、成性。

9、最初的时候,秦始皇命人用金银制成凤形钗头,用玳瑁为钗身,称为「凤钗」,作为宫人的头饰。

10、梳栉:在古代的理发是有被称作梳栉的,基本的意思就是梳理头发的意思。在古代有记载:“公子偶有微恙,尚未梳栉,不能往也”,意思大概就是说,公子有点不舒服,然后还没有梳洗额,是不能去的。因此梳栉这个词是有对头发的清洁处理的意思,“其比为栉”当中的栉就是理发器的意思。

11、出自曹植的《洛神赋》原文节选如下:

12、在中国封建时代,汉族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到时还要举行仪式,行"笄礼"。笄礼源于周代。

13、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

14、其实,以前没有“理发”一词。古人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男女都留长发。到了汉代,才有了以理发为职业的人。南北朝时,南朝梁的贵族子弟崇尚削发剃面,出现了专职理发师。而“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时说明:“栉,理发器也。”宋朝,理发业已经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

15、雍正封他为“淡守一真人”。早年理发店里供奉的祖师爷,便是这位罗道士。

16、意思是:不如轻盈地挽上发髻,在信笺上描述这云朵般的发髻。

17、发簪式样

18、“挽”字基本含义为拉,牵引,如挽弓、挽留;挽的引申含义为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如挽救、力挽狂澜。

19、也称结、玠。汉时妇女流行高髻。作为古代妇女发式,因其发髻呈“十”字形故名。其法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形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环直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中。陕西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中,有一个身穿窄袖襦、长裙、肩披花帔的女俑,梳的即为十字髻。

20、古代汉族女子将头发挽结于头顶的发式。

21、古时的理发就是沐发与梳栉。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直到满清入关以前。古人挽发为髻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与及笄之礼,要束发;对罪犯施髡刑,还有仅去须鬓的刑罚,这都需要专门的“栉工”。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有关理发的故事剃头一事是从清朝入关后兴起来的。

22、当时有位姓罗的道士住在北京白云观中,他同情那些无辜的被杀者,便想办法制做了剃头刀、刮脸刀和梳辫子用的拢子、篦子之类的理发工具,并研究出按、捶、拿等一套理发的操作方法,教给梳头太监学用。

23、就是女子把头发盘起来的意思。

24、绾发是指古代女子成年出嫁及婚后要挽起发髻,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女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希望能找到一个相爱的人,然后甜甜蜜蜜地在一起,对方可以有点小情调为她绾发。

25、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里,早就有了关于发簪的记录,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宋书·行志》记载:"宋代元嘉六年民间妇女结发者,……头上有花插簪梳等饰"。宋代陆游《入蜀记》记载当时西南一带的女子头饰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发簪古代男女发式,以挽髻为主,发髻挽成之后,就要设法将其固定,最常用的绾髻之具是发簪。在上古时期,发簪被称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带冠之时,发笄还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坠。古代妇女所插的发笄,在考古发掘中也常有出土。如1978年秋,从山西襄汾新石器时代的古墓中出土一具人骨,在人骨的头顶,即插有一根骨笄。

26、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直到满清入关以前。古人挽发为髻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与及笄之礼,要束发;对罪犯施髡刑,还有仅去须鬓的刑罚,这都需要专门的“栉工”。

27、意思是:不如轻盈地挽上发髻,在信笺上描述这云朵般的发髻

28、在日常使用中,“成”也常做形容词,表示现成的。

29、凤钗头是钗的一种,古代妇女高贵的头饰,有挽髻和美化仪容双重用途。

30、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做成丫髻,还没有插笄的必要。到15岁时,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使用发笄。古时称女子成年为"及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还没有许嫁或年龄不满15岁的女子,则仍然保持原来的发式,两者区别十分显著。女子行过笄礼之后,不仅要学着成年妇女的样子,挽髻插笄,还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以后,她的言行举止都要严加检点,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深居闺房,不与外界接触。一直到成亲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这根缨线解下,因为她已经成为妇人,不再需要这种标志了。凡是举行过笄礼的女子,不论其成婚与否,都可享受成人的待遇,甚至连去世之后的丧事,也可按成人的规定办理。

31、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劈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藻出涤波。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32、未若:不如。惊鸿:指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素语:通俗朴实的语言。落笺:落笔在信笺上。书:写,描述。云鬟:云朵般的发髻。

33、古代理发叫梳栉、篦头、剃头等等,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对于理发的称呼也是不同的,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

34、古代发笄形式繁多,仅以质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种。

35、在日常使用中,“挽”常作形容词,表示追悼死者的,如挽词、挽幛。

36、发簪古代男女发式,以挽髻为主,发髻挽成之后,就要设法将其固定,最常用的绾髻之具是发簪。在上古时期,发簪被称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带冠之时,发笄还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坠。古代妇女所插的发笄,在考古发掘中也常有出土。如1978年秋,从山西襄汾新石器时代的古墓中出土一具人骨,在人骨的头顶,即插有一根骨笄。

37、由于各朝代对头发清洁处理的方法不同,对理发也有不同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剪头”“推头”等。我国第一个理发店出现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地点在奉天府。辛亥革命后,许多在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这才开始使用新式工具为男子理发。

38、后来,历代的风俗,也多用凤钗作为贵妇人的首饰。但形状随自己的意思,没有一定的造形。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