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州大鼓:又叫说书,演唱者一手击鼓,一手击钢镰,有说有唱历史悠久,大鼓的鼻祖弟子传到光山就叫光山大鼓。大鼓艺人全靠说和唱表述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素有“单凭一张嘴吸上千百人”之说。光山大鼓艺人自编自唱新书《王二嫂赶集》、《肖志叔翻身》,但总的还是以说古书为主。1984年统计有职业、半职业说书人310人仍在光山活动

2、提起朱文虎演《海港),还属于一次偶然。最初,《海港》中的马洪亮,由另外一位名角上戏。临近演出前,那位名角患了感冒,嗓音嘶哑,若按期登台、会影响演出效果。因此,剧团领导急调朱文虎赶排“马洪亮”。为摸透人物形象,朱文虎抽空到了上海港,观察码头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感受到过去靠肩挑背扛的码头工人用上了拖车、吊车等现代化运输工具的喜悦之情,从而他在《海港》中扮演的马洪亮,把一个旧社会“弯腰驼背”、新社会“吐气扬眉”的老码头工人的生动形象,展现在舞台和银幕上。由于朱文虎把马洪亮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呼之欲下,生动感人,深受好评。

3、大方,知识性强,常使人百听不烦。

4、朱文虎1961年从华东戏曲学校毕业后,进了上海京昆剧团,成了第一代有文化的京剧演员。他在现代京剧《海港》中扮演的马洪亮,把一个在旧社会弯腰驼背,新社会吐气扬眉的老码头工人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舞台和银幕上,受到观众的好评。那段脍炙人口的唱词: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的一抓就起来。在当时几乎是家户喻晓。按照行当划分,马洪亮角色相当于传统京剧中的花脸行当。

5、打板的先生叫苗光义,

6、西河大鼓《十三道大辙》唱词如下:

7、南音也是广府曲艺的一种,由文人在木鱼、龙舟基础上吸收南词、潮曲某些特点创作出来,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起初并无专名,到道光初年,叶瑞伯名作<客途秋恨》(有人说此曲为谬莲仙作,误)流行于世,人们始称此调为南音。起初唱南音的多是自弹自唱的瞽师(失明男艺人),以椰胡或三弦、秦筝、扬琴等其中一种乐器伴奏。早期传唱于画舫、妓院中的南音,唱词:较典雅,曲调缠绵;流人民间的南音,颇具乡土气息,韵味浓郡,称为地水南音。南音腔调比木鱼、龙舟动听,有正线本腔、杨州腔(原名飏州腔)、乙反线梅花腔(苦喉)等几种,各种腔调有不同板面(序)、过门,并有慢板、中板、流水板、快板等板式。早期南音曲目出自水平较高的文人之手,追求词藻华丽,

8、吕蒙正无时赶过斋,

9、老陈林救驾报过双泡河。

10、斩将封神姜太公。

11、二月里来百草发,

12、落榜不中苏弟子,

13、朱文虎退休前任上海京剧团抓业务的副团长,是个一专多能的业务尖子。他自编、自导、自拉、自唱,多次出访国外演出,并且拍电影、电视剧,一直活跃在文艺舞台。

14、李梦雄救驾泉灵寺,

15、三月里来桃花开,

16、这个毛竹慢打他就响连声,唱一段西河大鼓给你们听,唱的是正月里来正月正,刘伯温自建修下那个北京城这个能掐会算那位苗广义…………

17、正月里来正月正,

18、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曲艺的一种。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19、一言唱尽十三个月,

20、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21、年出生的属虎的朱文虎,起小就长得虎头虎脑。他出身京剧世家,其父便是京剧名角朱春林。近朱者赤。朱文虎爱戏学戏,考人华东戏曲学校,与杨春霞、李炳淑等成了同班同学。1961年毕业后,朱文虎进了上海京昆剧团,成了第一批有文化的京剧演员。

22、刘金定报号四门杀。

23、手持大刀王怀女,

24、替夫夺印的戈红霞,

25、十三个月这是一年多,

26、赵云救驾在长坂坡,

27、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与一定的文学价值。如<客途秋恨)与<叹五更)被称为“南音双绝”。不少南音曲目来自木鱼书(有些加以改编)。清末民初,有《今梦曲)、<增刻今梦曲)两本南音专集传世。抗战胜利后,专门唱南音的艺人已很少,但南音作为曲牌,尚常见于粤剧的演唱中。历史上著名的南音艺人有钟德、梁鸿、陈鉴等。

28、朱卖臣无时打过干柴。……

29、六十五个人名十三道辙。

30、薛礼救驾在淤泥河,

31、朱文虎。

32、粤曲,是广府地区曲艺的代表,流行地区极广,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传唱。粤曲的崛起,是“半边天”(女性)的功劳。回顾粤曲的历史,可知“女伶”以粤曲唱红省港澳地区;一些不公开演出而以“艺术家”自诩的女性粤曲唱家(有人称她们为“交际花”)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33、提笔卖文的高秀才,

34、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木鱼因腔调单调、少变化而落后于时代,创作、演唱木鱼的人渐少,后来木鱼只作为一种曲牌偶尔出现于粤曲演唱之中。龙舟歌,简称龙舟。其来源,一说是民间变木鱼歌腔调而创,始于顺德龙江;一说源于端午赛龙舟时向龙王唱的颂词。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职业艺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着木雕小龙舟的长棍作标识,胸前挂一副小锣小鼓,敲击节拍和唱,不用其他乐器伴奏。龙舟曲目有些以木鱼书改唱,有些是艺人自编自唱,内容广泛,也有编成曲本流传的。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编写“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成为宣传革命的文艺形式。后随着粤曲兴起,龙舟式微,仅作为粤曲中的曲牌偶尔唱之。但解放前夕仍有知名艺人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那时的流散艺人随街卖唱,赚取微薄收入,境况堪怜。

35、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

36、大调曲子大调曲子追求高雅、大方,因此,演出时往往要求遵循一定的准则。大调曲子的活动一般不敬神烧香,相传大调曲子信奉儒教孔子,注重知识性,讲究礼义。其他曲种往往被人瞧不起,惟独大调曲子能登大雅之堂,按南阳的方言叫“能坐客房台”,即能坐在堂屋里唱。所到之处,主人必须盛情招待,不能慢待,外地人和其他剧种、曲种的人员对大调曲子都有很高的评价,汉剧著名老演员汪阳生曾说过:“一生中走南闯北,见了那么多剧种、曲种,惟独大调曲子曲牌繁多而严谨,既高雅又大调曲子

37、寻茶讨饭崔文瑞,

38、诸葛亮草船把东风借,

39、要说最早记于古籍的广府曲艺人物,应数西汉孝惠帝时南海人张买(后被封南宫侯),他“侍游苑池,鼓棹为越讴,时切讽谏”(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汉代以后历代古籍皆有零星记载广府的曲艺。

40、刘伯温自造修北京,

41、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42、未卜先知李淳风,

43、综观广府曲艺,木鱼、龙舟、粤讴、南音,均因其曲调不丰富,终不能单独广泛流传。而粤曲容纳了木鱼、龙舟、南音、粤讴,也溶进粤乐曲调,极盛时连流行曲曲调亦“拿来”使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粤曲这一兼容性,使它形成曲调丰富、韵味悠长的特点,故凡说粤语之处皆有流传。在流传过程中,还出现不少爱好者相约聚会,以粤乐伴奏、放歌粤曲而自娱自乐的形式。这种形式俗称“私伙局”,30年代最盛时广州有过百个“私伙局”,其形式至今不衰。这是粤曲大众性的体现。因此在当代,粤曲在民间流传比粤剧更广,有更强的生命力。

44、杨尤姬清河桥上救过驾,

45、现代京剧海港中马洪亮的原唱是朱文虎。

46、三贬寒江樊梨花,

47、粤曲小调源于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

48、世纪30至40年,以薛觉先、马师曾为首的一批艺人进行改革,形成粤剧史上“薛马争雄”的辉煌时期。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