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平衡之道的句子

1、由上述的三个存在模式理论,作者把“我”一分为三: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物性自然、人性当然、神性超然,如明人罗钦顺所说“天之道莫非自然,人之道皆是当然。”没有剩余智慧只有生存智慧就属于“自然我”——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活→自然我。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就是“当然我”——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当然我。有剩余智慧而不用于求名求利就是“超然我”——第三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存求活→超然我。“存在模式”是“我”的生态环境,“三我”结构决定着一个人成为怎样的“我”。三我一体人性论虽源自三个存在模式理论,但它却可单独解释“人”的难题。

2、荀子说的“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这就相当于三我一体理论中自然而然求生存、求平衡的牠。不论是禹(超然我),还是桀(当然我),都是一个“自然我”。

3、本论将人类的智慧分成生存智慧和剩余智慧。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不但有生存智慧,而且还有剩余智慧,而其它动物只有生存智慧,生命的生存智慧用于求存求活就是第一存在模式。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剩余智慧,人与人的区别在于有多少剩余智慧,个人生存模式的不同在于如何运用剩余智慧。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就是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就是第三存在模式。人性问题是唯一不会过时的话题——求存求活与求名求利的关系也正是人的基本问题。得人心者得天下,知人性者得人心。人最有用又最缺乏的就是“人”的知识,而“三我一体”正是一个关于“人”的理论。

4、和而不同是在人家交往中,能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与对方。

5、“超然我”具有崇高的目标,以天下之生为重任,以天下平衡为要务,以天人和谐为追求目标。像范文正公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我;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近似于第三存在模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接近于“超然我”境界;儒家理想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近似于第三存在模式,孔子推崇的“圣人”和阳明追求的“良知”近似于“超然我”;老子说的“圣人”及庄子的“真人”属于“超然我”,圣人之道属于第三存在模式。

6、第三存在模式的“我”称为“超然我”:超然于“当然我”之名利,超然于“自然我”之小我。“超然我”简单质朴,回归天道,顺天应人,尊道贵德,融自然于一体。她与“自然我”的本质区别是自然我只有生存智慧,而超然我还有剩余智慧。它虽有剩余智慧但超然于物外,超然于名利:剩余智慧→求存求活→超然我。“超然我”是人性中的正能量——我善养吾超然之气。

7、“超然我”宽容大度,容天容地,与世无争,和光同尘,像弥勒大佛那样:“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超然我客观+乐观+达观,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超然生死,放下名利,证得平衡。超然我不跟他人一般见识,自然就超然一般人了;超然于一般人的见识,自然就不是一般的人。

8、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的贵柔思想就包含着变化发展的思想。

9、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10、自然我”无智无欲,属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在”的牠——为求生存自然而然求平衡——顺其自然+符合天道——天道自然;

11、“和而不同”的旨义是和合而不苟同,也就是既要“和”,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有“和平”“和睦”之义,我国传统文化对此有多种角度的理解。

12、“当然我”是人性恶之所在,总是贪得无厌,利令智昏,暴殄天物,自私自利,你争我夺,相互杀戮;总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无事自扰、无理取闹;总是虚荣心强、名不符实、自欺欺人。名利对“当然我”而言,既是追求的目标,也是判断的标准,所以也叫“名利人”。当然我们——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正如荀子所说的“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13、“超然我”超然于“小我”而有利于“大我”的生存,为众生之生而生——向死而生——超然名利,为众生之生而死——向生而死——超然生死。在大灾大难极端环境下,为众生之生存而无我忘我,这属于她的一种本能。正因为人性中的这种本能,才是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生不息的理由。

14、“超然我”的求存求活不同于“自然我”的求存求活。“自然我”只顾自身求存求活,而她不但自身求存求活,而且顾及他人和整体的求存求活,有时甚至为他人求存求活而奋不顾自身求存求活。为自身求生存属“自然我”的原始本能,为他人和种群求生存是它的本能。“自然我”的生存是建立在生存智慧上的,而她的生存是建立在剩余智慧上的。

15、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相互转化的趋势。他在《道德经》中曾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说,宇宙间的事物尽在往复变化之中。由此推出一条法则,物极必反,剥极必复。

16、“超然我”外在往往表现为大智若愚,大彻大悟,超然时空,无我忘我,大公无私,中正平和,淡定从容,恻隐之心,善良质朴,心存超然之气。悟平衡之道,厚平衡之德,立平衡之言。不仅保持自身平衡,而且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她不仅超然于名利,而且还超然于生死。她出世入世+向死而生,当天下失衡、天人失衡时,为了恢复天下平衡、天人平衡而奋不顾身。

17、人性由“三我”结构决定,在不同时空和条件下,“三我”的结构是动态的,其中比重最大和排序最前的那个“我”主导着个人价值取向和行为。

18、✦“当然我”有智有欲,属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的他——为求名利当然而然反平衡——悖其自然+有悖天道——人道当然;

19、“当然我”是人贪嗔痴之所在,总是为了名利而疯狂,有了名利更疯狂,失了名利还是疯狂,这叫丧心病狂。名利使人不平衡——包括自身内部生理和心理不平衡,自己与他人不平衡,自己与环境不平衡,长期心态不平衡的极端化就成变态狂。正是因为他总是疯狂——贪婪使人疯狂,总趋于不平衡,所以他们总在痛苦中挣扎。正如老子所说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20、庸人化简为繁+制造问题,高人化繁为简+解决问题。“超然我”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超然于自己利益从第三方视角看问题。一个人能保持简单已很不简单,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更不简单。因为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简单符合天道,简单反而有效,简朴更加合理,更利于存在。

21、道家经典著作《易经》中提出“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说法,即提倡国家间的和睦共处;老子说万物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存在,在世间也需要保持和谐状态。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在庄子看来,人心本然是和谐的,也应该是和谐的。

22、“当然我”是人负能量之所在,总是重名利轻生存,重自己轻他人,重局部轻整体,重眼前轻长远;他总是高估自己,低估别人,显摆炫耀,嫉妒心强;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逸恶劳,损人利己;只有自己,没有人家;他们对名利总是高期望值,对他人却是低容忍度;他们内心总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心浮气躁,满身铜臭味,寻求感官刺激,时不时还歇斯底里。

23、第一存在模式的“我”称为“自然我”:无知无欲,自然而然生存,也就是所谓的“朴”。生存智慧→求存求活→自然我。牠的特点是求存求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自我平衡。自然选择就是优存劣汰,是生命进化的外在动力;自我平衡是个体主动适应环境,是生命进化的内在动力。个体适应环境就是求存求活求平衡,适者生存的“适”就是与时俱化。

24、意思是:大自然的法则不就如同拉弓箭吗?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

25、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结合,以及双方处于某种平衡状态,是客观世界中常有的现象。正是这种平衡,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26、“超然我”的特点是回归天道,回归生存,回归于“朴”,人与自然和谐平衡。人在将剩余智慧专心致志用于求存求活的状态和环境下,往往会悟出常人所不悟的道理。道教的返朴归真、佛教的闭关修行就近似这个原理。闭关就是模拟在与红尘隔绝的环境中去证悟天地人生。“超然我”的基本特征是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求平衡而抱持平衡,其中最难的是如何修得内心平衡。

27、“自然我”符合天之道,一切为了求存求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事对物从来就那么简单。牠无智无欲,生存智慧一心一意用于求存求活,包括氧气、水、食物,还有阳光、生存空间和繁殖,牠属于一个自然存在物,相当于动物世界里的那个“我”。对“自然我”而言,最难的是如何与自然平衡。

28、“当然我”总是本末倒置——生存与名利倒置,为了名利忘了生存根本;瞎折腾——折腾别人,也折腾自己;简单问题复杂化——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人才算是“有水平”——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得可以蒙人时就可骗得名利。他以求名求利为目标一定远离朴,因贪婪本性而好争、好斗、好显,利令智昏。

29、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老子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它实际指矛盾着的事物的对立双方。

30、“三我一体”是人所以为人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中“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的加法是人性的充分因素,且“三我”之和等于1,之间此消彼长,相加的“三我”与人性呈累加关系;“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的乘法为人性的必要因素,且0<每个我<1,相乘的“三我”与人性呈因果关系。人性是由“三我”的结构决定——人性的三我一体,在不同时空和条件下,“三我”的结构是动态的,其中比重最大和顺序最前的那个“我”主导着一个人价值取向。个人的每次选择都是“三我”自我博弈的结果,其中获胜的那个“我”主导着一个人的行为。人性结构决定行为功能:人性结构→内在需求→价值取向→目标动机→行为结果。三我一体理论要求用“一分为三”的观点分析人性。

老子平衡之道的句子

31、第二存在模式的“我”称为“当然我”:对名利当然而然、欲然而然,所谓“远离朴”。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当然我。他的特点是剩余智慧执于求名求利,包括“名+利+情”和“权+钱+色”,还有名利最大化+自我为中心。贪嗔痴慢疑+懒散乱差费,既是“我”的十大病,也是“我”的十大敌。“当然我”们的基本特征是求名利反平衡而导致不平衡,最难的是如何与他人平衡。

32、“超然我”是超然于“当然我”的那个“我”。她有剩余智慧而不求名求利,超然于“名+利+情”和“权+钱+色”等人欲,超然于“名利最大化+自我为中心”,超然于人性的弱点和通病。超然于名利并非单纯地不求不争名利,但她是为了苍生生存而求而争名利。她不为物所累,不为情所恼,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也是人类整体和谐的基础。超然我,不仅超当然,也许还超自然、超时空。

33、“当然我”是内心痛苦之所在。贪多自心累,无欲一身轻,多欲浑身病。你心中如少一种欲望就少一种痛苦;如减一分贪就减一分累。不贪名、不恋权,你就不为名为权所苦;不好利、不贪财,你就不为利为钱所苦;不好色、不痴情,你就不为色为情所苦。佛家说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是重新回到求存求活的岸上来,才能脱离求名求利的苦海。

34、“超然我”顺乎自然,乐天知命,与天道一体,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宇宙在手,万化由心。她有智无为,无我无名,物我两忘,智周万物,道济天下,按物之本性去主宰万物,而不为物所役使。《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35、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即相处和谐而不同一,而小人是同而不和,即彼此一致而不和谐。小人争利之时,确实能做到言论行动步调一致,可是“利尽而交恶”,一旦没有共同利益来约束,他们就会马上翻脸成仇,君子没有共同的私利可求,所以他们从来不会与别人一致,他们之间的和谐和争执都不为私利,只为道义公利。

36、和而不同是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7、✦“超然我”大智无欲,属第三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存求活”的怹——为求存在超然而然求平衡——道法自然+师法天道——圣道超然。

38、人如没有氧气,只能活几钞钟;没有水,只能坚持几个小时;没有食物,只能活几天;没有繁殖,只能活一代就会绝种;没有水、没有阳光、没有土地就没有生命。牠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总是适应环境,总是自然而然,一切就那么简单。“自然我”之间为食物、领地和繁殖的竞争仅仅是为了生存。

39、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所以大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用哲学的观点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平衡”二字。意思是说天地间事物的生存之道是通过损坏多余的东西来弥补少的事物,从而使之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于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侍,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译文:大自然的法则不就如同拉弓箭吗?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所以大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人间的法则则不同,常常是剥夺不足的而供奉有余的。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431343735谁能够将有余的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得道者。所以圣人(得道者)有所作为而不侍功高,功成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意被人赞美。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