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其谈的主人公是谁

1、赵括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从小就喜欢看兵书,说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外人看了都说赵括是名将的好苗子,只有赵奢认为赵括只是在纸上谈兵,真正上了战场肯定会吃大亏的。结果后来赵括真的被赵王任命为统军大将指挥和秦国的长平大战,因为自己贪功冒进,致使40万赵军被秦将白起全歼,自己也战死杀场。

2、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思想家,被誉为“法家鼻祖”,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政治理论,但未曾亲身参与过军事行动。“纸上谈兵”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历史,形容那些只会空谈理论却缺乏实践经验的人。

3、战国时期的,赵括。

4、是战国时期的赵括,他是赵国的将门之后,从小熟读兵书,到却没有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败得惨烈,后来,纸上谈兵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成为现实。

5、赵括(-公元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6、纸上谈兵(拼音:zhǐshàngtánbī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纸上谈兵”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7、赵括(?-公元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8、因此,最后被秦军打得惨败,赵括也被秦军给射死了。后世就专门拿这个成语以及典故,去讽刺那些喜好夸夸其谈,却没办法实际做到的人。

9、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10、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上将叫赵括,他武艺超群,精通兵法,履历战功,被赵王特别倚重。赵括有一个儿子,叫赵奢。赵奢从小聪慧,熟读兵书战策,经常和父亲手下的将军们辩论用兵之道。

11、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

12、意思是指所有的言语都戒备起来,提高自己的警醒,不要让自己随意的说出不该说的言语,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慎言,戒言既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也体现一个的胸襟。但凡聚之,成主角者夸夸其谈,大多为草包腹无点墨,却要装成学富五车,实乃沽名钓誉。

13、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2]

14、纸上谈兵,我们都知道说得是赵国大将赵括因为只知道看着兵书打仗而不会灵活变通,导致自己大败,葬送了赵国大军。也就是: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关于赵括领兵一事,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写道:“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15、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对于军事理论常识他虽然能够侃侃而谈,可是却并没有实战经验,只知道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来历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如今人们习惯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来形容空谈理论却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

16、戒言的意思是以后不说这些话

17、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数十万赵国士兵投降,后来被秦军坑杀。

18、"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主人公是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结果导致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19、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慎言,戒言既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也体现一个的胸襟。但凡聚之,成主角者夸夸其谈,大多为草包腹无点墨,却要装成学富五车,实乃沽名钓誉。

20、有一年,赵括病重,临终之前特意对前来看望的赵王说:“吾儿多读兵书,常辩论用兵之法。然吾观之不过纸上谈兵而,不可重用。”

21、生活不顺乃人生常态,稍有不顺大可不必为之洪水猛兽,反之只表明经历事少,遇事甚少,实乃温室之花,未曾经风吹雨打,遇事不定,易怒易暴,实乃毫无素养。人生漫漫,修炼常伴,何为修炼,一字蔽之:书。

22、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赵括。这个故事出自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虽然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经验,不懂得灵活变通,只会纸上谈兵。

23、纸上谈兵说的是赵奢。

24、赵王不听,仍重用赵奢为大将军,后果然兵败而亡。

25、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对于军事理论常识他虽然能够侃侃而谈,可是却并没有实战经验,只知道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来历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如今人们习惯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来形容空谈理论却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

26、韩非子。

27、在句中一般用作谓语。多用于贬义。[

28、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想必都知道,他小时候熟读兵书,说得头头是道,但他的父亲赵奢却说,他将来是不能领兵打仗的,否则必会败军辱国。

29、职场、市场、国家皆以利益为首而不论对错是非,故无须见人即掏心掏肺,反之必成后路之坑。

30、这个典故出自《史记》,主人公是赵国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他从小酷爱学习兵法,谈论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在长平战役中,秦国对赵国用了反间计,赵国只能让赵括代替廉颇,谁知赵括只知道一味地按照兵书办事,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根本就不懂得变通,只会贸然进攻。

夸夸其谈的主人公是谁

31、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32、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因以少胜多,打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爱谈论军事,一般人都说不过他。因此赵括很骄傲,认为自己很厉害。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在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此时赵奢已经去世,主要是廉颇负责指挥全军。秦国就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果然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结果赵括只会按兵书上的条文来作战,导致四十多万的赵军全被歼灭,他自己也死于秦军的弓箭手下。

33、历史人物指的是赵括。

34、纸上谈兵,是一个成语,拼音是zhǐshàngtánbīng。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35、战国时期赵国将领

36、纸上谈兵的人物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

3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38、我们常言无永远之敌,唯剩永远之利,即如此,又何必在意那些华而不实的人走茶凉。

39、纸上谈兵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年少时就好学兵法,也善于谈兵,连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括替代赵国名将廉颇成为赵国大将,但赵括只会照搬兵书,却不知如何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后世用纸上谈兵来比喻只会用书本知识空谈议论,但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40、赵括他从小熟读兵书,理论知识信手拈来,就连父亲都辩不过他,却空有知识,没有任何实战的经验,父亲赵奢就很担忧,说:“只会纸上谈兵,若是率兵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赵括到了前线便用书上学来的理论于秦军交锋,结果因为不知变通中了埋伏,赵国大败,他也被白起设计坑杀。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