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全文原文

1、年轻的时候,心情起伏如同山峦。起起落落也不曾掩藏,或喜或怒,总是表现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以为这就是真性情,是坦率不虚伪,也不想改变。人到中年,再回过头来想想,显然有些啼笑皆非。而此时,回过头来再看《中庸》,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三春犹冱寒,九夏那苦热。——出自刘着《次韵彦高占雪》

4、《中庸》总字数:3568字

5、【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6、《中庸》在第一章就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没有表现出来,或者虽然这些情感表现出来的,但依然克制而适度,这都是被中庸所肯定的。

7、八珍伊鼎盐梅味,九夏尧厨萻莆风。——出自杨亿《次韵和李寺丞见寄之什》

8、【原文】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

9、《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10、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1、《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12、《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

13、龙吟杂虎啸,九夏含三秋。——出自宋·陈与义《过君山不获登览》

14、“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5、“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16、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17、【原文】

18、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9、三春去向那边去,九夏来从屋力来。——出自释心月《劝请首座挂牌上堂》

20、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21、【译文】

22、九夏何知暑令行,轻风拂拂水泠泠。——出自郭印《归云溪》

23、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4、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

2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6、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7、儒家经书《中庸》: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竟发,勇进者胜。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