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2、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3、“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起便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兼而把白帝城的高峻也说明了。

4、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6、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7、白话译文:如果不是亲自到了那个环境,怎么能知道不好的德行能到极限。

8、基本释义:引人进入美妙的境地。后多指山水风景或文学艺术等特别吸引人。胜:胜地,胜境。

9、遥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10、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11、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12、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3、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1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5、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与友人伐竹取道,目睹小潭周边幽静的景色,并生动地描写出来,让读者身临其境。

16、基本释义: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17、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18、例句:这篇报道写得具体生动,使人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9、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着胜地。”

20、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1、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

22、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23、戛然而止[jiáránérzhǐ]

24、这是古典诗歌最常见的方法。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

25、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26、出处:清·章学诚《文史统义·古文十弊》:“斗然而来,戛然而止,何尝无此景象?”

27、所谓巧妙就是多读多记,身临其境文中学习,有浓厚兴趣就一定学好学会文言文古今义。

28、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29、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身临其境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3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4、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35、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

36、关于自然的古文有很多,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试摘录其中个别段落:

37、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38、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邱墟。

39、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40、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41、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42、登泰山记----姚鼐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43、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44、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45、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46、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47、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48、北海虽赊,夫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49、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50、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51、基本释义:亲自到了那个环境。临:到、来。

52、例句:就这一句,戛然而止,听来格外令人注意。——现代高阳《玉座珠帘》

53、---------------------------------------------------滕王阁序——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54、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廉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55、白话译文:王卫军说,喝酒能引人进入美妙的境地。

56、引人入胜[yǐnrénrùshèng]

57、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58、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

59、身临其境[shēnlínqíjìng]

60、出处:明·袁宏道《八识略说序》:“向非身历其境;恶能穷其边崖!”

身临其境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61、白话译文:突然而来,声音却突然终止,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象呢?

62、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63、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64、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65、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66、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谵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6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

68、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6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70、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7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72、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73、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74、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75、起承转合(qǐchéngzhuǎnhé)  解释  ①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②比喻说话时的过渡。  ③比喻固定呆板、矫揉造作。  出处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泛指文章的做法  示例老舍《骆驼祥子》:“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的痕迹。”  近义词承上启下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所以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律诗“首联”也叫“起联”“颔联”承笔衔接。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不可松泛。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杨戬《诗法家数》又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例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颔联写安史之乱后春城败象,颈联运用进一层转,实仍写安史之乱严重后果尾联结以衰老,通体呼应,和谐一致。转笔推开一步,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胸襟开阔,遂成千古名句。尾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文气舒荡,活泼自然,转笔呼应,跌宕有致、珠联璧合。反转是从反面着笔,前后对比,产生反差,造成奇趣。如王安石的《示长字君》。尾联即合,方法多样,不不一一列举。  律诗如是,古论文亦然。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五段:第一段总起立论,第二段正面承接,第三段六转(既是对第二段的旁转,又是对第一段的远承,)第四段是轻转——转入综合推理得出结论。文章末段以感叹作结。统观全篇,起承转合,十分分明,自然流畅。  古诗古文之法,今人承之。省编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文马季的相声《成语新编》和邓颖超同志《致张学良九十寿辰祝贺信》两文也运用此法。  相声《成语新编》分为四部分:“垫话”、“瓢把儿”、“正活儿”、“底”。这四个部分层次分明,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  第一部分“垫话”。“垫话”就是开场白,像小说中的“序”一样。它的作用是引题入话,抓住观众。这则相声的“垫话——。这是“起”。  第二部分:“瓢把儿”。是过渡段。它是承前接后的桥梁——承上启下。在“垫话”中“抖”了“包袱”后,通过一问一答,提出了成语的特点,触及了主题。  第三部分:“正活儿”是相声的主体,在相声整体结构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第四部分:“底”。“底”是相声的结尾,是“正活儿”的最后一个“包袱”。往往既是故事的结局,又是对问题的最后评价。常常在笑料瀑发最强烈处结束,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引人入胜。  邓颖超同志《致张学良九十寿辰祝贺信》正文也是四段,也用此法。  第一段:表明庆贺张先生的九十寿辰。这是起。  第二段:紧承上段,高度赞美先生的历史功绩。  第三段:话题一转,以欣喜的心情概述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之状况已成过去”热烈期待着“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大业”。  第四段:紧扣函电的宗旨,祝福先生长寿健康,并期待与他再度聚首。情真真,意切切,感人至深。  贺信仅寥寥几百字,先对张学良的寿辰表示祝贺,进而赞颂他的历史功绩,再展望祖国的统一大业,最后深情祝福,四段文字起、承、转、合、蝉联而下,行文自然、亲切、畅达。  起承转合之结构也常在词、赋、曲、散文、小说等运用,恕不琐言。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