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励志小故事50字

1、每个人学习书法的目的和出发点又是不同的,所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调动积极性的方法又是不同的。以我个人在书法教学中的经验,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说明如下:

2、南宋史学家曾敏行在《独醒杂志》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客有谓东坡曰:‘章子厚日临《兰亭》一本。’东坡笑云:工摹临者非自得,章七终不高耳。’余尝见子厚在三司北轩所写《兰亭》两本,诚如坡公所言。”

3、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4、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5、坐,请坐,请上坐;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7、答: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8、联气小妹

9、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10、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11、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12、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

13、苏东坡临走时,住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14、两人落坐交谈后,住持发现对方说话几乎是字字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住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

15、苏轼,黄庭坚都为宋四家,即宋朝最出名的书法家,但始终有人不这样认为,觉得其字不符合王羲之的书论,是丑书。为此,苏轼自嘲,庭坚写字,如蛇挂树梢,长不溜秋,自己写字,是石压蛤蟆,又黑又扁

16、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

17、凿壁偷光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18、王羲之坚持学习的故事

19、王献之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他见父亲的字写得非常好,所有的人都在临摹他的字,真是羡慕不已。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大书法家。

20、吟诗赴宴

21、青少年正是选择人生方向的时候,这个时候多从正面进行鼓励,可以讲讲学习书法对升学、就业、恋爱、人生的好处,但是不要空头说教,一定要结合某一个人当做励志故事来讲——比如某某人因为写字好成了人生赢家——这样就容易激发青少年的积极性。

22、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得一手好字,是东晋时期最为有名的书法家之一,王羲之靠着坚持学习成为了一代大书法家,他坚持学习的励志故事,也一直鼓舞着有梦想的人努力奋斗。

23、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24、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25、皛饭与毳饭

26、书法家苏轼的故事

27、然后简单总结下规律,都会觉得有趣了。难点都是在兴趣最强烈的时候突破的。

28、“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29、中青年是比较理性的,也是比较功利的,他们学书法一般都会有很强的目的性,有可能是职场上的需要,或者是结交达官贵人的需要,或者是参赛获奖的需要,或者是某种考试的需要,甚至是休闲的需要、赚钱的需要或者是装13的需要,等等等等,所以跟中青年讲书法,多从功用上去讲,迎合他们的心理和学习动机。

30、李时珍立志编写医药巨著,为此他翻山越岭,遍访名医,到各地采集草药.期间他遇到各种阻碍,可他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二十七年始终如一,终于写就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书法励志小故事50字

31、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

32、相传,王羲之每次练完字,都会到家门口的池塘中清洗毛笔,天长日久,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可见王羲之在坚持学习(练习书法)这件事上,付出了多少的辛苦与努力。

33、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住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34、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书法家了。

35、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36、总之,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激发学习书法的积极性,一定要因人而异。

37、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

38、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39、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书法家苏轼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40、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41、针对中青年讲书法的功用

42、苏轼书法自古有名,当初以得到苏轼字帖为荣,有个武官与苏轼不熟,但却很想得到苏的字,所以他委托一个与苏轼有交往的姓韩的文官,答应他只要能得到苏轼的字,便给他几斤羊肉吃(当初羊肉贵),于是韩姓官员想法给苏轼写信以换取他的回信,这样,将回信给了武官换取羊肉如。如此几次,苏轼知道了,笑着对韩说,本官今天不杀羊了。

43、针对退休和老年朋友讲书法养生

44、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

45、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4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47、退休后的老年朋友,学习书法多半是为了打发时间,目的是为了找一种休闲方式,所以要多从修身养性、书法养生等方面去讲,阐明这种有益的文化娱乐方式,不同于麻将、打牌,更加有益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这样老年朋友一般都喜欢听。

48、针对青少年讲书法励志故事

49、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50、少年时的王羲之,对书法有着近乎痴迷的爱好,有一时间他就会在家中苦练书法,无论寒暑,从未有间歇,正是靠着这种坚持学习的精神,才让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

51、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

52、经常用毛笔书书写的励志句子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办则必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3、答:苏轼不但有“干古笫一才子″之称。书法方面他名列“宋四家",是北宋时期书法好的几个人之一,笔下的《黄州寒食诗帖》是流芳百世的″天下弟三行书”,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54、王羲之坚持学习的故事,苦练书法成一代“书圣”(2)

55、由易到难,由实践到理论。

56、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57、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时间?”

58、墨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59、针对小朋友讲书法故事

60、刺股悬梁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书法励志小故事50字

61、有一次,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他傲声:“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62、苏轼其实并不是专门书法家,他和好朋友黄庭坚不一样,黄是专业书法家。所以,苏轼写字随性而为。黄的书法就讲究的多!现存的苏轼的书法就可以看出来,有错别字!说明苏轼没有刻意去书写,随手一个小札或者一个便条给某人,机缘巧合就流传下来了!而且多为醉后所书!目前传承下来苏轼书法不多,字数也都是寥寥数语,看起来很活泼!单就书法来讲,纯粹是苏轼有名气,书法是副产品!

63、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64、苏轼讥笑章惇,认为章氏的书法不会写得很好,原因是他太拘泥于前人的法则,不敢自己做主,这样只能得到古人刻板的样子,也就不会创造出新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65、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长年跋涉于奇山异水之间.在考察途中,遇强盗剪径,衣物被劫,身体受伤,在“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来去难”的绝境中,他没有气馁,没有后退,坚持不懈,继续前进,最后终于著成《徐霞客游记》.

66、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67、比如写“主”这个字,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写才好看。上面的点,要与下面的竖对齐,三横要均匀,中间的竖要把两边分均匀。三横的第一横要长点,并向右上倾斜;第二横短点,稍微平点,下面的横最长,还有点弯曲,像桥样。

68、苏轼早年的书法作品笔法精细,字体遒媚,颇为传统。

69、讲完了就让大家试着写写,马上他们就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70、叙谈片刻,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住持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71、苏东坡有个好友姓韩,名宗儒,是个生活有些拮据的寒士,但是又嘴馋,还特别爱吃羊肉。这位仁兄也挺别出心裁了,他想了这么一招----频繁和苏东坡通信,往往没写几句,就要有来有往一回。这样得了苏东坡的墨宝他就去殿帅姚麟那里换十斤羊肉。

72、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父亲,您的字为何写得那样好?”王羲之笑了笑,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明天早上到院子来。”第二天,王献之早早地来到了院子中,发现父亲早已在那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会写好了。”

73、书法主要就是怎么把字写得漂亮。我们都想把字写得漂亮。但不想听大道理,什么勤学苦练之类的话;也不想听专业人士说的,什么中锋运笔之类的。为了提高兴趣,得来点实际的,立马见效的东西。

74、小朋友求知欲比较旺盛,但又活泼好动,要静静地写几十分钟书法是很难坚持的,但是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所以可以利用这一点,比如讲讲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一些书法名家的有趣故事,就容易引人入胜,特别是他们知道的人物,更容易引起他们附和、发言、参与,这样积极性就起来了。

75、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76、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等等!

77、王羲之坚持学习的故事,苦练书法成一代“书圣”(1)

78、王羲之从七岁就开始练习书法,几十年如一日,刻苦练字,从不间断.他有时走在路上,坐在椅子上,还揣摩着名家书法,手指不停地在衣服上练字,时间一长,连自己的衣襟都划破了.正因为如此,他才练出“入木三分”的笔力,笔笔刚健,字字飞龙,成为划时代的书法家.

79、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80、每一个成功的人的背后,都会有一段默默付了时光,这句话放在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身上,绝对是十分适用的。

8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习书法非常重要,因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书法本身很枯燥,如果失去兴趣,一般人难于坚持,所以第一节课一定要卯足劲把积极性调动起来。

82、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83、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84、坚持书法,继续学下去,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