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相矛盾的成语写一句话

1、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学校强调让学生远离手机,可很多作业、任务都是需要手机的。

3、一边说自己穷得吃不起饭,一边开着豪车住着豪宅。

4、愚公移山,

5、一个吃素的人嘲笑其他人吃肉。

6、庖丁解牛,

7、你好,1.一个骗子声称自己是诚实的。

8、有人刚刚还在劝别人要守信,自己却不完成承诺别人的事。

9、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0、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11、自自相矛盾的故事有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还有南辕北辙,掩耳盗铃,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滥芋充数,揠苗助长等,因为这些故事都是和自相矛盾一样,指一些人不开动脑筋,考虑问题过于的僵化。

12、掩耳盗铃,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

13、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14、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15、刻舟求剑,

16、自相矛盾的故事是一种文学手法,也可以称之为悖论。

17、掩耳盗铃

18、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自相矛盾

19、甘蔗和胡萝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旦放弃肯定会有损失的,而我们可能会放弃更多。

20、言不顾行,[yánbùgùxíng]: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21、除了文学作品,自相矛盾的故事还出现在哲学、数学、物理学、逻辑学等其他领域中。

22、一个狂人声称自己是理智的。

23、画蛇添足

24、鹬蚌相争

25、格格不入、前后抵触、相互抵触、首尾乖互、鬻矛誉盾,等。

26、杯弓蛇影

27、新刷的黑板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宇:“不准涂画。”那这四个字呢?

28、函矢相攻。

29、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30、在谈论保护环境,又还在砍伐树木。

用自相矛盾的成语写一句话

31、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32、足球场上的进攻与防守,就是矛与盾的关系。

33、按图索骥

34、方一面强调对中国贸易逆差问题,一面又不放宽对中国出口管制,这是自相矛盾。

35、铁匠和他的手工:这个故事教导我们,我们必须勤勉努力,才能够做出成功的努力,而不是靠运气。

36、存在类似自相矛盾的故事,数量不止十个。

37、疑人偷斧,

38、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的话,终究会自食苦果。

39、父母在聊天,却不允许孩子讲话。

40、人的性格中也存在着自相矛盾的现象,如:项羽的仁爱和残暴;刘邦的豁达和猜忌。

41、邯郸学步,

42、揠苗助长的故事:

43、郑人买履,

44、这些故事既有趣又有启发性,让人们在阅读、思考中收获知识和智慧。

45、它们通常涉及时间旅行、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自我对抗等主题,表达了人们常常陷入的道德、哲学和生活上的困境。

46、函矢相攻,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47、一个抽烟的人告诉别人不要抽烟。

48、答:类似l自相矛盾的故事十个:

49、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50、一头牛出现在桥上:这个寓言教导我们,人们常常摆脱不了权力、金钱和财富对他们的干扰和不断的欲望。

51、鬻矛誉盾:(成语)

52、自相抵触,[zìxiàngdǐchù]: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自相抵触。

53、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54、成语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一天,他来到集市上,准备卖他的矛和盾。于是,他举起了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他。”紧接着,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这时候,有位老人走了过来问道:“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寓意:比喻说话办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55、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类似自相矛盾的故事,比如《机器停止》、《时光机器》、《无限镜屋》、《双城记》等。

5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拼音】:yǐzǐzhīmáo,gōngzǐzhīdùn【解释】: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57、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58、一个饱受欺骗的人声称自己从不撒谎。

59、羊补牢忘,

60、狐假虎威

用自相矛盾的成语写一句话

61、龟兔赛跑、滴水穿石、井底之蛙、守株待兔、鹬蚌相争、螳螂捕蝉、杯弓蛇影人面兽心无价之宝曲高和寡起死回生杞人忧天嗟来之食塞翁失马刻舟求剑

62、战国时期,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63、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64、这种故事本身就是在展示矛盾,让读者思考其中的含义和哲理。

65、扞格不入,[hàngébùrù]:扞: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66、锤子和金子:它告诉我们,有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比获得丰厚的回报更重要。有时候,我们不必为了得到一点好处而做出不可挽回的失误。

67、类似自相矛盾的故事有:甘蔗和胡萝卜

68、一个贪污的政客声称自己是廉洁的。

69、成语故事: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70、成语释疑: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71、格格不入,汉语成语,拼音是gégébùrù,意思是形容彼此思想不协调,想法不相容。出自《礼记·学记》。例:他们身上的装束,显然是农村集贸市场上的流行款,与时尚明亮的大厅显得格格不入。鬻矛誉盾

72、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73、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原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后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74、故事: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75、鸡生两个蛋:这个故事教导我们,得不到报酬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保持它的动力,让它带来有价值的东西。

76、前后矛盾,[qiánhòumáodùn]:前言不搭后语,前面提到的和后面提到的是相反的观点。

77、掩耳盗铃,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按图索骥,庸人自扰,杞人忧天,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78、南柯一梦

79、与“自相矛盾”类似的成语:

80、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多此一举。在句子中一般用作宾语;含贬义。

81、成语故事

82、成语出处: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83、答案是:鹬蚌相争

84、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85、一边抽烟喝酒熬夜,一边花着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

86、郑人买履。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买椟还珠。赛翁失马。亡羊补牢。龟兔赛跑。鸟鸦喝水。画蛇添足。画龙点睛。

87、一个赌博成瘾的人声称自己有节制。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