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

1、参考资料来源:

2、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意思是: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扩展资料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上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它们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着影响。

3、写出了我国春天的清新,和不知不觉的到来

4、美好春光在诗中化身为桃花,具体可感,美丽动人,调皮可爱。没有留恋、珍视,又怎会心生埋怨?诗人流露的是对春光的无限热爱,情感跌宕中更显真挚。因其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真挚有趣,十分惹人喜爱。

5、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7、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在干早的荒漠地区,只有少数耐干旱的动植物能生存;而在雨量充沛的地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8、此句大意是:农历的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谢了,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开。

9、扩展资料:

10、《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11、作者简介: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3、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4、温度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温度也影响生物的分布,如苹果、梨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香蕉、菠萝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

15、人世间的四月春花已经落尽,而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常常遗憾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可寻而伤感,想不到春天转到山中的大林寺来了。

1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的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的温度低,形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

17、诗句出自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描写的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大林寺的景色,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

18、语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19、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20、白居易作《大林寺桃花》时正值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初夏,诗人时任江州司马。他曾游览位于庐山顶峰香炉峰峰顶的大林寺,并写下这首纪游诗。

21、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写诗人登山游览的时间。正是初夏时节,农历四月,春意渐渐退去,芳菲已然落尽。诗人生出了恼恨,恼恨大好春光为何去也匆匆!

22、谁知是自己错怪了春光,它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来到了这如仙境一般的庐山大林寺中。虽没有后来宋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释义: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的哲思深邃,却更添了一份唐人独有的意趣空灵。

23、解答:芳菲指春天万紫千红的花。

24、这句诗描写出了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25、阳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日储存能量。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些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小麦、玉米等。有些植物只有在密林下层较阴暗处才能生长得好,如人参、三七等。

26、次句“山寺桃花始盛开”之“始盛开”,与首句“芳菲尽”成遥遥呼应,鲜明对比。庐山峰顶大林寺桃花灼灼,大有越演越烈之势,不仅“盛开”,且“始盛开”。随着时间的推移,定会呈现“山寺桃花红胜火”“粉似霞”之态。诗人乍见这山寺桃花,也恍然从人间来到了仙境一般。

27、原诗: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8、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之上,向来人迹罕到,作者偶游于此,竟有了新的发现和感受。诗中写四月间山下(即所谓“人间”)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几乎相差一个节气,观察是非常细致的。但诗人所要说明的真是自然界的某种现象吗?如果允许大胆推测的话,这山下山上,正暗示着世间和出世间,否则为何特出“大林寺”桃花呢?所以,诗人的感慨,应该蕴含着他对于人生世事的某些感触。《白居易集》卷四十三有一篇《大林寺序》,应与这篇诗对读:“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大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竹,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这对了解白居易作诗时的心境是很有帮助的。

29、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30、“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释义:常常遗憾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可寻而伤感,想不到春天转到山中的大林寺来了)”,转写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自己因为惜春、恋春,所以对春光的悄然逝去会生怅怨。

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

31、本诗用桃花代替春光,使春光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把春拟人化,把它描摹成天真可爱、宛若和人捉迷藏的顽童。从而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对春无限的依恋和热爱。

3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33、创作背景:

34、空气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动物的呼吸需要氧气等。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