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时机的古文

1、救火追亡:亡:指逃跑的人。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比喻事情紧迫,不可延缓。

4、危在旦夕读音:wēizàidànxī释义: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5、乐羊子妻

6、持之以恒的寓言故事:

7、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

8、文言文可表达为:

9、迫在眉尖:迫:紧迫;眉:眉毛。

10、十万火急读音:shíwànhuǒjí释义: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迫在眉睫、火烧眉毛: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pòzàiméijié释义:比喻事到眼前,非常急迫、危在旦夕千钧一发读音:qiānjūnyīfà释义:比喻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十万火急。

11、关键,要害。

12、这段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3、形容时间紧迫的成语

14、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15、君子应知进退方,时机不到且隐藏。妆未梳成未见客,势弱稍时敛锋芒。

16、迫在眉睫读音...

17、《进退篇》

18、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

19、劳谦君子,天道酬勤,【论语】天道酬勤。周易里讲到“劳谦君子,有终吉。”至尚书,就有“天道福善祸淫”和“天道酬勤”的说法。韩愈曾题词“天道酬勤”勉励后来者。意思是:“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20、急于星火:星火:流星。

21、司马迁修史初期,旨在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并弘扬有汉一带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圣盛德”、述“功臣史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但是经过李陵之祸以后,他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他列举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著书立说的动机,认为自己也属于发奋著书的类型,是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司马迁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多怨刺的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创伤所作的倾诉。

22、像救火和追赶逃犯一样。

23、犹机关,圈套。

24、孟母诫子

25、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26、荀子就是告诫人们,要善于借助外物,把握机遇,顺势而为。他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27、《西游记》第五十回:“他不听吾言,要穿此晤晤脊背,不料中了大王机会,把贫僧拿来。”

28、迫于眉睫:迫:迫近;眉睫:指眼前。

29、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    时:时间。蹈:遇上了。机:机会,机遇。这两句大意是:来到了就不可白白丧失掉的是时间,遇上了就不可白白丧失掉的是机会。  时间对人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因为它是不断流逝的,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所以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抓紧,不可白白让其流过。机遇对于人生来说更其宝贵,更其难得,因为它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丧失了就不会再现。这两句主要用于说明机会难得,不能错过,俗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这个意思,多用来劝人抓紧某种机会以成事。

30、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在会稽探访大禹的遗址,在场上水滨凭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许由的坟墓,在楚地参观春申君的宫殿。在刘邦发迹的丰沛之地,司马迁参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故居。在漫游过程中,他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寻根求源。游览韩信故里时,他听当地人讲韩信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尽管家境贫寒,仍然把故去的母亲安葬在高敞地。司马迁实地考察了韩母的墓地,那里果然地势开阔,证实了传说的可信。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拓宽了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历的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亲身感受也一起写入书中。

抓住时机的古文

31、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世俗之人,交不论志,逐名趋势,热来冷去……或事便则先取而不让,值机会则卖彼以安此。凡如是,则有不如无也。”宋苏轼《范景仁墓志铭》:“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清李渔《玉搔头·闻警》:“真奸佞,有收无纵;好机会,易失难逢。”茅盾《委屈·报施》:“他的愤恨,自然是因为知道了还有这些毫无人心的家伙把民族的灾难作为发财的机会。”

32、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33、司马迁修史

34、有幸再之,则必穷己之心力而为之。

35、风檐刻烛:风檐:科举时代的考场。

36、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天棐忱辞,其考我民,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攸终?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尚书·周书·大诰第九》2、“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上天会按照每个人付出的勤奋,给予相应的酬劳。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收获。正所谓:“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唯有努力了才有可能抓住机遇,由于世事难料,故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

37、齐白石“化石为泥——齐白石

38、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39、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山西韩城)。那里南邻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灵秀豪迈之气。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他知识广博,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兼容并包又崇尚道家的学术思想对司马迁有直接的影响。

40、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41、刻不容缓:刻:指短暂的时间;缓:延迟。

42、“天道酬勤”,是由《书·大诰》“天閟毖我成功,天亦惟用勤毖我民”压缩而得,原文如下: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

43、《三国志·蜀志·杨洪传》:“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此由天资忠孝,鬱於中而大作於外,动皆中於机会,以取胜於当世,而为戎臣师。”《英烈传》第五九回:“军中皆称足下与朱亮祖为雄,今亮祖独屯兵西北,不当机会,,足下何不逕取此贼。”

44、急不可待:急得不能等待。

45、磨杵成针——李白

46、事不容缓:指事情紧迫,必须马上去处理。

47、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10岁开始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献。汉代通行的是隶书,籀文是先秦古文字,司马迁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他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上至尧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世的辞赋,他都有涉猎。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案,都是他阅读的对象。

48、火烧眉毛读音:huǒshāoméimao释义、电报等)。

49、圣人不能为时,时至亦不可失也。

50、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51、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52、指科举时代考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

53、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54、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