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 燕歌行

1、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2、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3、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4、高适这首诗,分四层意思,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5、先认真读十遍至熟。

6、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7、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8、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9、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10、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11、此诗构思严谨,围绕一次战争的场景来写。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

12、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13、赏析: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

14、最后在串在一起背

15、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16、赏析: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17、第一层:汉家烟尘在东北---单于猎火照狼山。(出征)

18、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19、环境恶劣

20、相思离别

21、赏析: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22、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23、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24、《燕歌行》是一首歌行体的古体诗,但又包含了近体诗的一些特色。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

25、题目中应该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6、第三层:铁衣远戍辛勤久---寒夜一声传刁斗。(征人的悲苦和浴血奋战)

27、诗眼:苦。包括环境之苦,战争之苦和相思之苦。

28、再从头开始两句两句地背,前面的背不过不背后面的。

29、高适的《燕歌行》层次结构

30、高适燕歌行的层次结构

高适 燕歌行

31、《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主旨是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战士的勇敢,也表现了他们思乡的痛苦。同时,对于边将骄纵轻敌、不恤士卒的昏聩举动也进行了深刻揭露。

32、不同点:

33、第四层:相看白刃雪纷纷---至今尤忆李将军。(直接议论作结)

34、曹丕的《燕歌行》,是中国第一首比较成型的7言诗,一共有两首,第一首比较著名,主要写闺中女子的思夫之情。

35、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6、赏析: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37、逐句解析如下:

38、《燕歌行》思想情感和表现特色

39、《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40、第二层: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战败被围)

41、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42、高适燕歌行的表现特色

43、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44、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45、战事惨烈

46、第一段八句分一层,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分一层,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分一层,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分一层,写死斗的结局。

47、相同点:都是七言诗,都是表达了作者对别人的怜悯。

48、《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49、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50、《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51、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52、最后两句总结:

53、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54、本诗的诗眼为“苦”。

55、高适的《燕歌行》,则属于边塞诗,描写了一次战斗的艰辛,还有就是对军官和士兵的不同生活提出了微些讽刺。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