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的名人小故事

1、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2、九、高凤流麦

3、凿壁偷光

4、南怀瑾先生小时候就爱读书,他在家里的阁楼上搭了一个书房,每天在里面读书直到深夜。

5、此外,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等成语都强调了勤学的重要性。

6、《孝经》中的吕不韦背诵孝经三日三夜、不吃不喝的故事也是很有名的。

7、拔苗助长:一个耐心等待的稻米着火幸存了,但是有人因为着急而把他的稻米也点燃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耐心等待事物的发展过程,追求所需的努力和时间是必要的。

8、安然无恙:一位愚笨的人无事可做,却因为他的无知而避免了各种危险。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理解,"欲速则不达",要有耐心、谨慎以及清晰思维才能安然无恙。

9、在历史上,考试制度严格的明朝,有很多勤学苦读的故事,比如康熙帝的四大书院培养出的才子,他们天天用粥代饭,自费买书,每日用凌晨至早晨的时间认真读书。

1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学习有多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只需保持坚定的信念,最终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成果。

11、三、悬梁刺股

12、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格外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13、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好好学习,三次搬家到了更好的学校周围居住。

14、二、凿壁偷光

15、一、囊萤映雪

16、以后往后,匡衡白昼帮大年夜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近邻人家借来的灯光,孳孳不断地念书,经由不懈地全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17、同时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了饱学之士。

18、胸有成竹:竹笋坚韧,固守毛孔。一位农夫在采摘时,因为他非常了解它的特点而更有效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持冷静、沉着冷静以及谨慎的预算管理。

19、梁灏是五代时代的人,却是宋太宗时代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始终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折朝代。只管屡试不中,但他绝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

20、随着年龄增长,南怀瑾越来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他并没有像一些年轻人那样热衷于娱乐和游戏,而是始终坚持勤学苦读。

21、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22、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如同中国其它读书人一般,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23、杯弓蛇影:一位人看到杯子里的倒影和弓箭的影子,以为是一条蛇。实则是他的错觉,用于描述一种缺乏清晰思维的人。

24、车胤囊萤

25、囊萤映雪,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做成一盏灯,就可以在夏天的晚上学习了。在冬天用雪映的光读书学习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6、以下故事都是:

27、鲲之大,一锅烹不下;其名曰鲲之鱼。

28、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29、随着岁月的流逝,孔子发掘出了自我的优势,尤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从而成为了当时最受尊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

30、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所以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

勤学的名人小故事

31、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要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他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读书,月亮西坠。他爬上梯子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梯子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

32、有很多,比如有一个名叫欧阳修的文学家,他自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文学家,每天勤奋学习,即使在深夜也不放松,最终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33、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34、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

35、除了上述两个例子,还有《少年包拯》、《东邪西毒》等故事都包含了勤学的精神,这些故事可以激励人们从中获得勤学的力量。

36、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37、还有一个叫苏东坡的诗人,在他的童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华,但是在面对母亲的去世和世事的变迁的时候,他选择了到山中苦读,终于成为了一名文学巨匠。

38、+古代知识渠道较为有限,学习资料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因此学习和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花大量的时间。

39、以下是这三个故事的介绍。

40、有很多关于,如《三字经》中讲述了程颢、程颐(程子)在苏州城的故事,他们日夜刻苦地学习与讨论,最终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学者与教师;还有《左传》中的孔子,他为了学问,曾经三年不辍地游学于各地,即便生活十分艰苦,也始终不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41、勤学是指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成语中常常提到勤学精神。其中著名的勤学成才,意思是勤奋学习可以成就事业。另外还有勤学苦练、勤学不辍、勤学如养马等等成语,都是强调勤奋学习的重要性。例如《战国策》中有一则故事:晋国有位叫做子胥的人,他很穷,但是他很勤奋学习,后来成为了晋国的大将军,令人敬佩。这就是勤学成才的具体例子。

42、孔子求学时曾经经历了很多艰辛,曾经三载不得志,背负着十字架走遍天下各地,甚至居无定所,但依然不放弃学习之志。

43、勤学的故事有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车胤囊萤。

44、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45、这个故事讲述了庄子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地很开心,但当他醒来后却不确定自己是人还是蝴蝶。

46、守株待兔:一个农民守株待兔,因为他得到了一只兔子,而就在他等待时,他失去了他的全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努力工作,而不是坐等运气。

47、悬梁刺股

48、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庄子》中的“梦蝶”故事。

49、比如《孟子》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孟子对学习的态度的总结。

50、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51、勤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掌握知识,还能使我们不断进步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52、这些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文学家,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获得成功。

53、苏洵是宋朝有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年夜家之一。他小时辰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理解到念书很主要,以后起头发愤念书,抓紧一切时刻进修。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晚上起来就扎在书房里念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54、韦编三绝,就是说一个人他读书很用功,用围边的书都断了三次。

55、勤学成语故事很多。

56、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深信“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许多成语故事都强调了勤学的重要性。

57、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58、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

59、勤能补拙: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王实甫的人,他天生聋哑,但他很努力地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和画家。

60、为了不影响读书,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到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因此,悬梁的故事就此而来。

勤学的名人小故事

61、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62、还有唐朝的韩愈和苏轼都是很有学问的人,他们都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克服许多困难,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章。

63、问题:10个古人勤学的故事?

64、匡衡正在考虑着该怎么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宏大年夜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要是在这边偷偷凿个洞,近邻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能够借着这点光亮念书了吗?

65、常常苦读书,成就大业。

66、这些成语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和故事背后的经典蕴含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67、金蝉脱壳:一个蛹生的金蝉,在织成蚕茧后,他们从中脱壳,以成为完美的成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过难关,才能有所成长。

68、有许多勤学成语都有着传统的故事,比如“勤能补拙”是从《左传》中的“勤能补拙,拙能妨精”的故事演化而来;“学而优则仕”则源自《论语》中孔子的一句名言,意为学习成为高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则出自《荀子》中的故事,强调勤劳、谨慎的重要性。

69、最终,南怀瑾先生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作家、诗人和音乐家,他的成就正是勤学的成果。

70、四、牛角挂书

71、望梅止渴:一背水一西的旅人因为看到了悬崖上的梅树而暂时迫切地解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异常困难的时候,适时地泣政治符号是非常重要的。

72、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73、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74、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勤学苦读是获得知识和成就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75、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76、龟兔赛跑:一只兔子向龟子挑战,他太自信,又太浮躁,最后由于粗心大意而输给龟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谦虚和认真的态度会帮助我们获得成功。

77、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78、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南怀瑾先生的人生经历,他是一个勤学的例子。

79、还有一个是闻鸡起舞,早晨听见鸡叫就起来舞剑练功。

80、古代有许多勤学苦读的故事。

81、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82、古代中国有很多勤学苦读的故事,比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一句简单而深刻的道德格言,值得学习。

83、刻舟求剑:一位人失去了他的剑,他在船上用剑的倒影来确定剑在船上。剑不在船上,但水中的剑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刻在船上作为记号,结果不明白剑已经不在船上了。这个故事表述了一种局限之思维的表象。

84、这些故事表明了中国古代强调教育的传统,也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才能获得进步和成长。

85、还有《资治通鉴》中的司马光夜读史书的故事,他用18年的时间编写了这部伟大的史书。

86、《庄子》中还有许多关于学习和修行的寓言和哲理故事。

87、勤学成语故事包括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三个:1.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他很喜欢诗歌,但是他不会写,于是他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最终他成为了一位文学巨匠。

88、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的大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89、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90、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和实践,可以让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职业水平,从而在职场和人生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发展。

勤学的名人小故事

91、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孔子求学的故事。

92、十、映月读书

93、孜孜不倦:这个故事是讲述了孔子的一段经历,他从小学习非常刻苦,即使在家里的小事情也不懈怠,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94、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95、他开心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荒僻处凿了个小小的洞穴。霎时刻,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赶快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明处,收视反听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云云刻苦,都感想特别快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96、古代人勤学奋进的故事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有,悬梁刺股,这个在三字经中也有体现,头悬梁锥刺股。说一个人,他特别喜欢读书,晚上的时候很容易读着读着就睡着了,于是她用绳子把头发绑起来,晚上一打瞌睡,头发就会揪的头皮很疼,于是他就不困了。而刺股,刺骨的骨不是屁股哈,股在古代的意思是大腿。拿一个锥子刺大腿,也就不敢再睡觉了。

97、刺骨讲的是在,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个著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98、车胤囊萤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99、比如说《三省吾身》故事中,鲁迅先生通过讲述三个男子通过三个问题使自己不停地检讨自己,表现了勤学的态度;《卧薪尝胆》故事中,范蠡为了学习齐国的风俗,与商鞅、张儀等人比赛知识,最终成功,寓意着勤学可以为自己带来人生的成功。

100、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只要肯努力,勤奋学习,就能获得成功。

101、扩展知识:匡衡

102、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103、这个故事还可以延伸到现代,即使在现代,勤学苦读依然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104、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105、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录取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曾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106、例如,明朝的宋濂为了求学,曾经走了上千里的路程,用十年的时间去从师学习。

107、这些故事深刻表现了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值得我们珍视和学习。

108、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109、又如《三字经》中写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强调了人们天生好学、好奇的特质。

110、有很多古代勤学苦读的故事,例如《庄子》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111、还有《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他在读书时更是不眠不休,曾经连睡觉的时间都拿来看书,成为后来著名的历史学家。

112、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113、五、买臣负薪

114、凿壁偷光讲的是在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也买不起书。怎么办?只好借书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115、八、焚膏继晷

116、勤学成语故事有很多,比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故事中,蚂蚁勤劳地咬断大堤,最终导致了大灾难;“功夫不负有心人”故事中,少年苦心钻研武艺,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武者;“勤能补拙”故事中,学生虽然智力不够,但通过勤奋学习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117、此外,还有像“三省吾身”、“刻舟求剑”、“温故知新”等许多成语也有着传统的典故。

118、古代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勤学苦读的故事,例如《三字经》中的孝经、弟子规等,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启蒙读物,通过反复诵读来强化对于道德和知识的理解,也有许多著名的学者,例如苏轼和欧阳修等人都是非常勤学苦读的榜样,他们在各种艰苦条件下,如战争、政治动乱等,仍然热爱学习并且不断地钻研,最终成为了后世学子的楷模。

119、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120、七、韦编三绝

勤学的名人小故事

121、八十二岁的状元

122、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123、在大年夜殿上,太宗问他的年事,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蕴含了几何考场上的辛苦和辛酸!

124、六、带经而锄

125、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年轻时抓住机会,多读多学,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126、这些故事不仅启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也启迪了人们对于品德和修养等方面的思考。

127、相传,在东汉时候,有为著名的政治家叫孙敬。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出名的勤奋好学,而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经常是废寝忘食。不仅如此,他读书时间长,即使劳累了,也不想休息。但是时间久了,疲倦却不听使唤地让他打瞌睡。

128、匡衡是西汉有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爱进修,刻苦勤勉,然则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进修。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昼读过的《诗经》时,察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恋慕在灯光下念书的人,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能够念书了。

129、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是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汉元帝时位至丞相。

130、朱买臣靠砍柴卖柴维持生活,经常背负柴薪,讴歌道中,至五十岁才拜为会稽太守。后遂用“买臣采樵”指未遇时劳力贫居的生活;用“五十功名、五十晚贵”等谓大器晚成。

131、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勇于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132、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133、刺骨的故事和悬梁也是一样,都是为了读书不打瞌睡,就用锥刺痛大腿。

134、匡衡凿壁借光念书

135、由于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于是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只有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136、这个故事寓意着勤学苦读可以使人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137、苏洵发愤

138、将近午时时,夫人料理盘碟时,发现粽子曾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左右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本来,苏洵只顾埋头念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恰是凭着这种细心刻苦的精力,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年夜家。

139、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勤学苦读是获得知识和成功的必由之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

140、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