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1、注释:①川:河,河流。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i),有害。

5、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

8、通常分为一,学习方法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10、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规矩,规范。

11、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2、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②肱(gōng):胳膊。③于:对,对于。

13、四,人生哲理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4、•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四、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

18、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1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0、•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21、三、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

22、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独立思考)

2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4、•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5、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26、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7、•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28、•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9、《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3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31、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32、——《周易·乾·象》

33、《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34、业精于勤,荒于嬉。

3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7、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3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3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40、——韩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3、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4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5、•温、良、恭、俭,让。

4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7、——高尔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4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50、志不强者智不达。

51、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5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3、•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55、不温,不亦君子乎?(接时温习、修身养性)

56、——杜甫《望岳》

5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59、•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6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6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念书迟。

62、•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63、•父母,唯其疾之忧。

64、•不迁怒,不贰过。

6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67、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68、•见义不为,无勇也。

69、——《墨子·修身》

70、•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72、•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73、•吾日三省吾身。

74、•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5、•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7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志坚、好问善思)

77、•三思而后行。

78、——曹植《赠白马王彪》

79、志当存高远。

8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1、•道不同,不相为谋。

8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3、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84、•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8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86、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堪:忍受

87、二,修身做人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8、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8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0、饭硫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坚守仁义)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9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93、•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9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95、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96、•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7、•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98、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99、•欲速则不达。

10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01、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②吾: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⑤为,替。⑥信:真诚,诚实。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02、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兴趣)

103、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10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循序渐进)

105、——颜真卿《劝学》

10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8、•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0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10、•不学诗,无以言。

111、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11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14、•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15、•夫子温、良、恭、俭、让。

11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顾向己一生的历程,讲述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他认为。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117、•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8、•德不孤,必有邻。

119、五、感叹时光流逝

12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121、【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2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23、注释: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②者:代词,……的人。

124、•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2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26、论语十二章文学常识

12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8、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29、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130、•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3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132、注释: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133、《论语》①十二章

134、•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13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37、《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138、一、学习方法:

139、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③惑:迷惑,疑惑。

140、五,学习态度类。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1、三,道德修养类。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2、——《论语·公冶长》

143、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44、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14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4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147、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14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学习方法

149、•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50、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②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15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5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53、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154、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5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6、•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57、•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58、——诸葛亮《诫外生书》

159、•言必信,行必果。

16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61、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62、•君子不器。

16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4、全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方面给人以启发。

165、•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66、——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7、——王之涣《登鹳雀楼》

16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69、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170、士不可以不弘大而有毅力。

17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72、《论语》十二章,是指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

17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74、•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75、——《论语·泰伯》"e

17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77、•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78、——太上感应篇(第一六九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7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0、•“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18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82、《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183、③好(hào):喜欢,爱好。④乐(lè):以……为乐趣。

18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8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86、天才出自勤奋。

187、注释:①笃(dǔ):忠实,坚守。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③仁:仁德。

18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8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90、《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191、二、个人修养

19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93、六、文章中心:

194、•以约失之者鲜矣。

19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反省)

196、•未知生,焉知死。

19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98、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

19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00、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20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0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20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204、【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205、——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06、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207、此作品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20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211、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212、——《论语·泰伯》

213、他把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5岁到40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50岁到60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其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