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诸葛亮的个人评价

1、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2、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在开发西南,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诸葛亮治戎为长,军事为短。尽管如此,他仍能把蜀国治理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在三国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古今中外亦及其少见,可见诸葛亮有足够的本钱堪称三国第一相,千古名相。外国的不知道,在中国只有管仲,商秧,张居正能比得上他。像萧何,姚崇,荀或之流似乎都比诸葛亮差一点。

3、在城门口有三个摆摊的皮匠,他们目不识丁,丑陋不堪,所以人们称乎他们为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中很生气。便聚在一起商量,怎么能为东吴人出一口气。

4、作者:林布

5、对诸葛亮的负面评论,最多不过一句“事必躬亲”。多了都是黑。

6、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圣王之志,风雅之韵。

7、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土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8、对我这拖延症、胸无大志、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说,每次读到这句都如一把尖刀刺进心里。

9、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10、没能阻止刘备伐吴,是他为相所犯的最大错误,蜀汉实力大减,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到当时最强水平。

11、但是他不以貌取人,对老婆忠贞不渝,虽然身居要职,从来不花天酒地。对孩子也不放纵,曾著《诫子书》告诫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12、诸葛亮这个人,实在是因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而被神化了,鲁迅先生说他“多智而近妖”。但不管是人是神是妖,诸葛亮羽扇纶巾,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却长留民间。原因很多,试列几条。

13、光是将货币面值和金属价值剥离的同时,维持货币面值的稳定,不使货币体系崩溃,这一份能力和意识就可以说是远超同时代。而魏末晋初中原得以恢复货币通行,也不过是恢复了货币的本值,同时很快又陷入了新一轮的通货爆炸中。最后直到隋唐才稳定下来。

14、华容道安排云长去义释曹孟德,柴桑孔明吊孝周公谨,取成都智激张翼德,战汉中吓跑曹孟德。等等不胜枚举,胆略与智慧的化身!

15、而现有许多俚语,如“事后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过后才发表各种高论,自以为先知;也有“三个臭皮匠,胜个一个诸葛亮”一说,亦有指是“三个臭裨将,胜个诸葛亮”的讹传”[1],但意思仍是指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这句话在后来演变成“一个臭皮匠,气死三个诸葛亮”)

16、传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显示个人才华。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是诸葛亮为了看看东吴到底怎样,能不能建造此塔。那宝塔非常高,最难是在于顶上有一个很大铜葫芦,是建造宝塔关建。

17、顶上的葫芦有五丈高,两千多斤重,得一次浇铸成型,没有模据,很难建造。孙权难住了,下榜招贤,在全国寻找出外制作葫芦的人才。

18、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有如下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在《三国志》中亦附有陈寿在《诸葛亮集》中的序言。而《三国志注》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谈论诸葛亮的功绩。

19、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20、最主要的是他才华横溢,聪明睿智更加让人敬佩。是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1、错用马谡,不停魏延剑走偏锋的建议,过于保守,使得唯一一次可能成功的伐魏机会变为泡影。

22、但作为统帅,他还是有一些缺点的,比如:

23、小学的时候就对诸葛亮情有独钟。

24、诸葛亮的出场白:身高八尺,目若朗星,唇红齿白,身披鹤敞,羽扇纶巾,一表人才。刘备暗暗称赞,三顾茅庐里的一段。未出茅庐却勾画一幅三分天下的美图于刘备眼前,是何等的才华。

25、才华不说了,性格也是很霸气的

26、所以说,诸葛亮的智慧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要不然,民间三个目不识丁的皮匠,就能顶个诸葛亮。也就不会流传这么广。

27、诸葛亮对刘备、对蜀汉政权忠心不二、正应了他《出师表》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是一位饱读诗书、胸怀远大的一位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时刻准备出山,完成他毕生的宏愿,这时刘备三顾茅庐请他,他看到了刘备的诚恳答应刘备出山,此后刘备对其也是言听计从,攻城掠地,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大势,其实后来诸葛亮也明白,蜀汉根本不可能灭掉曹魏,他只是在报刘备的三顾茅庐、托孤之恩!

28、在云南(三国时南中之地),佧佤族有传说指诸葛亮曾教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傣族传说指当地的佛寺大殿屋顶就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说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一种铜鼓,称为“诸葛鼓”,白天做饭,晚间可敲它作警报;另外僳僳族、基诺族有信奉诸葛亮。有传指当时西方传教士为了宣扬基督教,要僳僳族放弃对诸葛亮的崇拜,便编造说:“上帝有两位儿子,大儿子叫孔明,二儿子叫耶稣,过去大儿子管事,现在由耶稣接管了”

29、在中国古代,没有哪一位政治家或军事家能像诸葛亮那样,受到了当世以及后世那么多人褒扬和赞誉。

30、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但是,在民间的传说中,也不过如此。

对于诸葛亮的个人评价

31、大家为什么喜欢诸葛亮?有什么理由?

32、出山后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吓得曹仁,夏侯惇等辈心惊胆裂,狼狈逃窜。与东吴联合抗曹时,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等等,东吴的文臣武将们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能自已!

33、至于后代,景仰和崇敬诸葛亮的人就更多了,他们或撰(zhuàn)文,或吟诗,或用故事的叙述形式,或把他搬上舞台、银幕等等,来寄托他们对诸葛亮高风亮节的由衷赞叹、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的怀念之情。

34、谢谢大家关注!

35、三个皮匠,用几天的功夫,用剪鞋样子的办法,剪出葫芦的样子。再用牛皮开料,硬是用一刀一锥子缝成了一个大葫芦的模形。在浇铸时,把葫芦埋入细砂中,终于用这个办法把葫芦浇铸成功。

36、《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于泰始十年(274年)上书给晋武帝司马炎,书中就提到:“诸葛亮死后,蜀川之地的人民还在时时刻刻地怀念他。”(原文见《诸葛亮集表》)晋人袁准也说:“诸葛亮之死数十年了,国人歌颂、怀念他,就如同周代的人思念召公那样。”

37、亦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诸葛怀在晋朝时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而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

38、连弩箭、孔明灯,八阵图、木流牛马等等都出自诸葛亮的杰作,这是何等聪明能干!

39、一是三国演义是以刘汉为正统,曹魏为反面的,曹操在京戏中只能是大白脸的奸臣相了。当然,为正统刘备运筹帷幄,决胜天下的孔明自是代表正统,正义的力量,为人民群众所喜自是应当。曹操就很惨,论谋略、用人、艺术创作都胜过诸葛亮,奈何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则不耻于有着雪亮眼睛的人民群众,看来政治正确很重要。二是诸葛亮确有过人之处,决非等闲之人。“陇中对”对天下大势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为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奠定了战略基础,而且后来争霸的过程几乎复制了陇中对的分析预测,不简单。虽然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之说确属无稽,但劝说孙权“刘孙”结盟,确乎功不可没。刘备立国后,将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更是凸显诸葛亮治国之能,岂可不敬。第三,诸葛亮的品行无疑是不可挑剔的,老婆是当时有名的丑女,虽然有才,而孔明先生却是身材高挑,风度翩翩,但没听说闹过什么诽闻呀!掌握军政大权没见过中饱私囊,结党营私,架空皇帝呀,那怕是刘备说了:我那个窝囊儿子阿斗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反之,他是六出祁山,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真正做到了《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诫子书》中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真的做到了。

40、诸葛亮并非无欲无求,而是有大志,所以不求小利而已。但绝不是瘫在家里的死宅:

41、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又有一说,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

42、因为在书中描述,他的相貌身高,都符合帅哥的标准。

4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4、他对主公也是忠心耿耿,衷心不二。即使刘备去世,他还是尽力的辅佐后主,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