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穿针小作文

1、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张飞生性粗鲁,乃山野之夫,所以是个粗粗冽冽的人,而穿针是心细的活,所以粗鲁的人做心细的事,故称粗中有细。

2、扩展资料:

3、个人认为:形容粗中有细,还是用:张飞绣花,比较好.

4、张飞穿针——有劲无处使

5、扩展资料

6、总之,“张飞穿针”歇后语通过简单的言辞表达了复杂的思想,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勤劳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7、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8、因为张飞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将领,其英勇无比,但是却有一个传说中的不可思议的技能就是能够穿针引线,由此形成了这个歇后语。

9、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10、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张飞穿针——有劲无处使故事来源:张飞穿针的典故出自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

11、有3个说法:

12、意思是:张飞长的是人高马大,而且看起来也是个粗心大意的人,但每个人都有另外的一面,从张飞会穿针就可以看出,然来张飞也是个细心之人。所以张飞穿针歇后语答案一就是:粗中有细。

13、穿针引线。

14、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张飞是大眼,针孔是小眼,形容十分困难的事.

15、张飞(168-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有“万人敌”之称。演义中曾于当阳桥喝退数万曹军。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后被范疆、张达刺杀。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的游戏形象主要来自小说,但已深入人心。

16、《三国演义》等记载的“莽张飞”不同,《三国志》以及一些正史资料记载的张飞“小事粗鲁、粗中有细,大事有谋,谋略过人”,有“张飞穿针——粗中有细”的歇后语。

17、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18、“张飞穿针”的歇后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很多人用这种说法来形容有特殊技能或能力的人,例如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可以被形容为“他就像是张飞穿针一样聪明”。它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事物非常精细,需要极高的精度和技巧,如制作手表、微型器件等。

19、张飞穿针有两个歇后语

20、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张飞眼大,《三国演义》描写他是“豹头环眼”,而针眼极小,故为“大眼瞪小眼”。比喻面面相觑、目瞪口呆的样子。

21、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22、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23、大眼瞪小眼

24、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25、张飞穿针---有劲无处使

26、“张飞穿针”的歇后语指的是一种说法,其意思是指某人或某物做某种看起来很难或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个人或物必须具有特殊的技能或特质。其实,“张飞穿针”并不是现代人常说的翻针眼,而是一种古代针线活儿,需要细心耐心和技巧。

27、这个歇后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浓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简洁的表达方式,使得它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促使人们不断地努力、进取、创新。

28、张飞(约166-221)字益德(《三国演义》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其勇武过人,而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197年在曹操进攻吕布,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公元200年刘备衣带召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下邳太守车胄,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29、张飞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武将,后人便认为张飞是鲁莽之人。张飞曾拜王养年为师父,王羊年看张飞是可塑之才,张飞做事鲁莽性急,为了改掉张飞性急的毛病,王养年便让张飞每天穿绣花针。张飞天天拿着绣花针,大眼瞪小眼的不知从何处下手,心里万般着急。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