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中最唯美的句子朴素的茶具

1、Translation:Thosewhoknowteadonotneedtospeakofit;thosewhodonotknowteacannotspeakofitenough.

2、九、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3、茶经十句经典语录包括:

4、出自《茶经·一之源》。如果在生病头脑发热、胸闷口渴,头痛,眼涩,四肢无力,关节疼痛,这时候喝上四五口茶水,就如同喝上进了醍醐、甘露一样。

5、纸囊用剡藤纸(产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内)双层缝制。用来贮茶,可以“不泄其香”。

6、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7、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

8、"茶香萦绕,品味余韵,茶道的艺术在平凡中展现出高贵与卓越。"

9、另外还有宋代陆羽的《茶经》中提到“临风嘉树,盎然景象,径长莓苔,红栏翠幸,凌霄蔚英,在席之上,袍笏舒华,慷慨吟咏,施于景而心为快。

10、罗合罗为筛,合即盒,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

11、炭挝是六角形的铁棒,长一尺,上头尖,中间粗,握处细的一头拴一个小。也可制成锤状或斧状,供敲炭用。

12、五、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13、出自《茶经·一之源》。茶能饮用,因为它属寒性物质,饮茶,对品行端正、节俭有德的最合适。

14、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如果当时饮茶,自然只能土缶作为器具。史实表明,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但按现有史料而论,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僮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

15、茶原生于自然,以自然之质量为标准,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天地之间最自然、最健康的食物。

16、Translation:Stopandsavorthefragrance,andyouwillfeeladeepemotion.

17、札用茱萸木夹住栟榈皮,作成刷状,或用一段竹子,装上一束榈皮,形成笔状,供饮茶后清洗茶器用。

18、译文: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

19、茶道不仅是品茶,更是品人格,品生活,品生命。

20、茶之清香,一盏在手,即可驱散世间纷扰,回归内心深处的宁静。

21、世间万物,皆可茶尽其味。——《茶经》

22、"清香袅袅,杯盏相逢,茶道是心灵与自然交融的美妙仪式。"

23、道是万物的根源,德是修身之基,而茶正是德之载体。

24、另外,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饮茶全过程而言,当时所需的茶具,明·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了16件,另加总贮茶器具7件,合计23件。但其中很多与烧水、泡茶、饮茶无关,似有牵强凑数之感,这在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已说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试之法”,“简便异常”,“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等目而已哉”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25、熟盂用陶或瓷制成,可用水二升。供盛放茶汤,“育汤花”用。

26、茶,源于自然,回归自然,成就完美生活的态度和享受。

27、译文如下:

28、出自《茶经·一之源》。茶树就如同皋芦一样,茶叶就如同栀子一样,茶花就如同蔷薇一样,茶树的种子就如同棕榈子一样,茶的蒂就如同丁香的蒂一样,茶树的根就像胡桃树的根一样。

29、"细雨轻拂,静谧如水,与茶共舞,品味生活的独特风情。"

30、但是,明确表明有茶具意义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公元265--316年)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鼎”当属茶具。唐·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公元31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06年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

茶经中最唯美的句子朴素的茶具

31、碗用瓷制成,供盛茶饮用。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更多的称茶碗为“瓯”。此前,也有称其为“盏”的。

32、起源不同茶则和茶匙虽然都是人们常用的茶具,但它们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茶则是一种出现比较早的茶具,它在陆羽的茶经中就有明确记载,这种茶具可以用海贝或者铜铁以及竹等材料制,而茶匙的出现则比茶则晚几百年。

33、出自《茶经·一之源》。所谓的茶,是南方的一种优良的草木职务。有的茶树有一尺、两次,甚至几十尺之高。

34、上好新火,入耳听声,盼香气至。——意思是用新的炭火进行茶烧制,要听到茶的声音,并等待茶香传出。

35、三、茶之为用,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36、茶经是中国唐代陆羽所著的一部茶叶品论著作,被誉为"茶经三本"之首,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下是茶经十句经典语录及译文:

37、二、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38、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唐煮茶过程中需要加入盐

39、咖啡为利买性之产,茶为心性之物,咖啡易令人兴奋,茶则令人淡泊。

40、品茶不只是品味,更是品人品、品生活、品生命。

41、四、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42、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有关唐代宫廷茶具,下面已分件专述。这里,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

43、瓢又名牺杓。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头雕凿而成,作舀水用。

44、出自《茶经·六之饮》。称得上是珍美馨香的茶,最好的是一炉只出三碗,其次是五碗。

45、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duō)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īng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46、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在这种情况下,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

47、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炙烤茶时翻茶用。

48、明代茶具

49、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列出的茶器有碾、罗、盏、筅、钵、瓶、杓等,这些茶具的内容,与蔡襄《茶录》中提及的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他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图”中的“十二先生”,作者还批注“赞”誉。

50、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51、从饮茶开始就有了茶具,从一只粗糙古朴的陶碗到一只造型别致的茶壶,历经几千年的变迁,这一只只茶具的造型、用料、色彩和铭文,都是历史发展的反映。历代茶具名师艺人创造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茶具艺术品,留传下来的传世之作,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董。

52、像胡桃。

53、精心泡制的一壶好茶,便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份精致和美好。

54、茶者生于自然,品于自然,合于自然,故为自然之饮食。

55、都篮用竹篾制成。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外用双篾作经编成方眼。用来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

56、具列用木或竹制成,呈床状或架状,能关闭,漆成黄黑色。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藏和陈列茶具。

57、七、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58、漉水囊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携带。惟用铁制作是不适宜的。囊可用青竹丝编织,或缀上绿色的绢。囊径五寸,并有柄,柄长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还需做一个绿油布袋,平时用来贮放漉水囊。漉水囊实是一个滤水器,供清洁净水用。

59、夫人之性,本好清静,饮茶可养神、可定志、可除烦、可增智、可去邪气。

60、"慢慢品味,细细体会,茶道的世界是一场遇见自己的静谧之旅。"

茶经中最唯美的句子朴素的茶具

61、青釉茶碗

62、心无杂念,则品质自然不凡;口中留香,意中余韵,乃为正宗之美味。

63、细致泡制的一壶好茶,蕴含精致和美好的日常生活。

64、知茶者,不必言茶;不知茶者,言茶不及茶。——《茶经》

65、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66、元代茶具

67、现代茶具

68、出自《茶经·六之饮》。制作茶有九种难处分别是:制作,辨别,器物,火力,水质,烘烤过程,加工捣碎,蒸煮和饮品。

69、Translation:Allthingsintheworldcanbetastedthroughtea.

70、陆羽最为推崇还是越窑盏,他认为“类玉”“似冰”的越窑青瓷茶碗与绿色茶汤相得益彰。

71、十分手搓,百分火候。——意思是手动揉捻的程度占茶叶烘焙技术成功的百分之十,而烘制的火候则占百分之九十。

72、茶道高雅,有诗人赞赏,如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画顶古今灵器,香传远近绮罗。

73、一、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74、大小不同茶则和茶匙都是取茶的用具,但它们的大小是有明显区别的,茶则的容量远远高于茶匙,它的容易是茶匙容量的几倍,不过这两种茶具都能用茶荷中直接取茶,只是取出茶叶的数量多少不一样。

75、外形区别茶则与茶匙在外形上也有明显区别,茶则是一种半圆状的存在,类假于把竹子从中间剖开的样子,在它的表面会雕刻漂亮的花纹,而茶匙则一种类似于勺子的存在,它有柄,而且柄上多刻有花纹,特别漂亮。

76、“茶圣”陆羽在《茶经》上列举过28种茶具,记载了各窑烧制茶碗的水平,其中以越窑为上。在个人喜好上,陆羽尤为推崇青釉茶碗。(青釉花口瓷碟)青釉瓷碗搭配绿茶十分精美,茶香四溢,赏心悦目,这一时期的茶碗也开始配有茶托。茶托的出现,跟兴起于唐代的“斗茶”不无关系

77、竹夹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长一尺,两头包银,用来煎茶激汤。

78、宋人的饮茶器具,尽管在种类和数量上,与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

79、宋(含金、辽)茶具

80、交床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用。

81、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传说他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八壶式”,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增添了文化氛围。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的突破。

82、茶的精神不只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命态度。

83、八、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84、碾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内圆外方,既便于运转,又可稳固不倒。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85、鹾簋用瓷制成,圆心,呈盆形、瓶形或壶形。鹾就是盐,唐代煎茶加盐,鹾簋就是盛盐用的器具。

86、茶之清香,品茶可驱散纷扰,追求悠然自得。

87、火筴又名筋,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供取炭用。

88、人性本应追求宁静,品茶可养心,能定神、除烦、增智、清邪。

89、到了南宋,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但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90、"一片树叶,一樽清香,品味茶道的雅致与深邃。"

茶经中最唯美的句子朴素的茶具

91、唐(含五代)28种茶具

92、茶之精神,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命态度。

93、滓方制法似涤方,容量五升,用来盛茶滓。巾用粗绸制成,长二尺,做两块可交替拭用。用于擦干各种茶具。

94、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逗人喜爱,终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

95、水者,味之本也。——意思是水是茶味的基础。

96、出自《茶经·一之源》。种茶的土壤,上等的茶树长在风化石碎烂的土壤上,中等的茶树长在砾壤土上,下等的茶树长在黄泥土上。

97、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已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本世纪以来,河北宣化先后发掘出一批辽代墓葬,其中七号墓壁画中有一幅点茶图,它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用点茶法饮茶的生动情景。

98、咖啡利润牵动买卖,而茶承载着文化,能让人保持淡泊的心境。

99、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100、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

101、出自《茶经·六之饮》。有的人在茶中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物,煮的时间长了,将茶水扬起起来变清,或者有的人将煮好后的茶水去掉上面的一层沫,这样留下的茶水,就相当于水沟中的沸水一样,可是人们却往往这样去做。

102、”陆羽认为茶树最适宜在烂石、砾壤中。

103、涤方由楸木板制成。制法与水方相同,可容水八升。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

104、隋及隋以前的茶具

105、拂末用鸟羽毛做成,碾茶后,用来清掸茶末。

106、道者万物之父,德者修身之基,茶者乃是德之载体。

107、水方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

108、心无杂念,品茶口感自然,余香回味无穷,正是正宗品质。

109、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110、风炉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内有床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的。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风炉的炉腹三个窗孔之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连起来读成“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陆氏”当指陆羽本人。《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所以,长期以来,有“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之说,一羹一茶,两人都是首创者。由此可见,陆羽首创铁铸风炉,在中国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创造。

111、一泡清汤,二泡嫩香,三泡温味。——意思是第一泡茶叶泡出的清汤比较清淡,第二泡会有嫩香味,第三泡就会有一定的温润口感。

112、出自《茶经·三之造》。壮硕如同竹笋一样的茶叶,生长在碎烂的土壤中,当长到四五寸的时候,就像那刚刚长出嫩芽的薇、蕨,在凌晨的时候,便可以去采摘它。

113、以上28种器具,是指唐时为数众多的茶具而言,但并非每次饮茶时必须件件具备。这在陆羽的《茶经》中说得很清楚,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省去不同的茶具。

114、”这句话则表达了在茶道的环境中,享受美景和神韵的情感,更加高雅和典雅。

115、其实,《茶具图赞》所列附图表明;韦鸿胪指的是炙茶用的烘茶炉,木待制指的是捣茶用的茶臼,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石转运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胡员外指的是量水用的水杓,罗枢密指的是筛茶用的茶罗,宗从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漆雕密阁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盏托,陶宝文指的是茶盏,汤提点指的是注汤用的汤瓶,竺副师指的是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司职方指提清洁茶具用的茶巾。

116、清代茶具

117、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118、"茶汤清亮,意境深远,茶道中的细节彰显出人文关怀与生活的美感。"

119、”这句话就赞扬了茶具的美妙,以及茶香的远传。

120、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已较为普遍,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据,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在图中,没有茶碾,当然也无须碾茶,再从采用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都可以看出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用于点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执壶。

茶经中最唯美的句子朴素的茶具

121、回答如下:1.闻香止步,便觉深情。——《茶经》

122、揭用竹制成,用来取盐。

123、畚用白蒲编织而成,也可用,衬以双幅剡纸,能放碗十只。

124、"由水生香,由香入味,茶道传承着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智慧。"

125、用法区别茶则和茶匙在用法上也有明显的区别,茶则容量大,多会从茶荷中直接取茶,能保证投茶数量的准确,而茶匙则是在茶则取茶以后把茶叶拔入到茶壶内的一种工具,如果用它直接取茶入壶则需要多次取茶,会让投茶量出现一定的偏差。

126、则用海贝、蛎蛤的壳,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之类充当,供量茶用。

127、"品茗之际,心静神宁,茶道教人以深思和内省的宁静体验。"

128、出自《茶经·一之源》。茶的质量是有差别的,甚至可能带来不利影响,这和人参的情况相似。

129、十、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130、灰承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

131、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更多,做工更精,质量也属上乘。在这众多质地的茶具中,贵的有如金银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还有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枚不胜数。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