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中心句子

1、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5、《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10、《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体现作者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名句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

15、《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

16、《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1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8、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1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0、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3、翻译: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24、《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2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26、《鱼我所欲也》是先秦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作品。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综上,本题答案为“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7、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2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9、鱼我所欲也的朗读节奏划分及译原文如下:

30、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中心句子

3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出处:鱼我所欲也。

33、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3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