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少数民族的诗精选42句
李白,少数民族的诗
1、李白不是回族诗人李白是汉族人,是用汉语写作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是,李白可能有少数民族血统。
2、[唐·李白]
3、宁亲候海色,欲动孝廉船。
4、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5、在《全唐诗补编》中,有李白一首《送王孝廉觐省》:
6、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7、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8、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9、我们珍视李白这首五绝,不仅在于在李白诸多诗歌中写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风俗的属凤毛麟角,更在于这个少数民族,就生活在长白山区。高句丽政权存在于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历705年,其中在今集安设都就有425年(公元3年至427年),其都城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又叫尉那岩城),至今还存有遗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显然,这些遗迹,随着李白这首五绝《高句丽》的发现并被看重,无疑也成为长白山文化和长白山诗词的历史见证。
10、《上云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主要叙写西域胡人携狮子、凤凰头唐朝祝天子秀的盛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胡人的宗教思想。
11、此诗作于盛唐时期。当时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在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此诗正是写在一次胜仗之后,反映的是唐军奋勇杀敌、激战沙场的事实。此诗在《全唐诗》中一作李白诗,题为“军行”;一作王昌龄诗,题为“出塞二首”(其二)。历代学者对此诗的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12、李白的民族是汉族!
13、李白是汉族人。
14、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15、唐朝的李白不是回族的诗人
16、李白是汉族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
17、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
18、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深秋,蒙山迎来两位尊贵的客人。这就是在诗坛上被誉为"双子星座"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李杜是天宝三年在洛阳相识的。时李白经人推荐在朝供奉翰林。两载岁月,李白目睹权贵专擅,朝政腐败,他受不了那种低眉顺眼,一味应承的生活,便离别京城,从此长期走南闯北,求仙访道,饮酒赋诗,过着漂泊,狂放的生活。李杜的蒙山之行,为蒙山添彩,更为诗史留下了一段佳话。
1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20、彭蠡将天合,姑苏在日边。
21、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22、朝吟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风松歇……”
23、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24、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25、蒙山,一称东山。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东山,即指蒙山。蒙山,脉接泰岱,雄峙海表,横亘齐鲁,巍峨逶迤百余公里,素有"岱宗之亚"的称号。远在四五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诞生并活跃过繁若群星的英才俊杰,更吸引了一大批帝王将相,文化名人前来祭拜游览吟咏,或在此修身养道,避世隐居。
26、一日,李杜正歇孔子登临蒙山休息过的"圣憩石"。忽有歌声自云中飘来,歌曰:日月炯灿兮花芳明,泉鸣瑟弦兮颤青藤,圣仙来兮访仙道,鹤氅薄兮人薄情。李白闻听,起身挺立于岩端高吟:丹丘生兮鹿呦鸣,仗剑来兮路重重,皈依苍龙兮驭天马,可为煮豆兮捧兰陵?原来,李杜此次游览蒙山除领略壮丽风光外,还要拜访朋友元丹丘和范十的。元、范是李白的朋友,不应辟召,笃信道教,绝志世外,隐居蒙山。这丹邱生本名元丹丘,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曾提到过他。
27、深秋的蒙山,天高云淡,松青石洁,泉水明亮,色彩斑斓。这年,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二人正值英年,才气横溢,一路行吟,好不快活。行蒙山道上,秋风拂须,松枝挂衣,山怪石险,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李白赞叹:云笼雾遮,水泻天河,猿啼仙洞,九天舞鹤。真乃避世尘超凡俗仙地矣。杜甫击掌笑道:伴君一行,三生有幸。余亦献丑了。杜甫吟道:几多嶙嶙悬崖,三两茅屋人家,樵子斧飞橡落,老妪剪松煮茶。言罢,对李白说:李侯俗中见仙境,弟是仙地话桑麻,情难移矣。李白豪爽大笑,携杜甫之手说:吾不如弟矣,放浪难收,亦是天生之性也。
28、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29、李白,少数民族诗是《上云乐》
30、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李白,少数民族的诗
31、李白的这首五绝,写于唐王朝摧毁高句丽政权之后近百年,载于明代的木刻本《李太白文集》,后来收到《全唐诗》中。这首诗,是李白写长白山区少数民族的第一首诗作,因而弥足珍贵。
32、相思无昼夜,东泣似长川。
33、认为李白有少数民族血统,主要是因为他的父祖等生活在新疆和中亚地区,该地区少数民族聚居,他们多半是游牧民族。李白家族,跟游牧民族或有通婚。不过,这是猜测,目前还没有确凿的文献依据。
34、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35、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36、此王孝廉,我认为就是渤海国太守并赴日大使王孝廉。第一,从时间上看,二人有相见的机会。渤海国经常送青少年到唐留学并参加朝廷举办的科举考试--“宾贡试”。王孝廉能担任渤海国太守和赴日大使,诗名远扬日本,可见他高深的汉文化素养,极有可能少时被渤海国送唐留学。而李白这首五律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即去世前二年,恰与王孝廉少时在唐求学时间吻合。这就提供了与王孝廉相见的机会。第二,从地点上看,二人有相见的条件。《四库全书荟要》中《李太白文集》,在《送王孝廉觐省》题后有“庐江”二字,按唐诗多见惯例,此“庐江”应为写作地点,即自庐江或经庐江觐省。当时,李白被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寻阳,即在彭蠡一带,与“庐江”(今九江)很近。王孝廉少显才华,深得李白赏识,才以诗相送。当时,唐代著名诗人多有与渤海学子交往的佳话。刘禹锡《酬杨司业巨源见寄》、韩翃《送王涎渤海使赴李太守行营》、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等,便是例证。第三,从诗的内容看,恰合送王孝廉回乡省亲。“彭蠡”,指鄱阳湖。“天合”,指父母兄弟等血亲关系,亦含天地相接之意。从鄱阳湖到苏州,没有过海之必要。只有出长江口再越黄海,才能回到渤海国。到了黄海鸭绿江口,即可与渤海国水路相接。至今长白县鸭绿江边渤海“灵光塔”,便是见证。过海后,仍是山水阻隔。只有从黄海入鸭绿江口回渤海国,才与此诗意相合。“晴江转”,当是鸭绿江。“参差”,不齐貌。“远岫”,层峦。第四,遍查《全唐诗》、《新唐书》、《旧唐书》,均无第二个王孝廉;而唯渤海国有个王孝廉,且是诗人。在无反证的情况下,即可断定李白这首五律,就是送给渤海国之王孝廉的。古代长白山下两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李白均有诗赠。一是高句丽,李白写过一首五绝。二是渤海国,李白又写一首五律。这对于研究长白山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37、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
38、“金花折风帽”,聊聊五字,却包含很多内容。据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魏书》载:高句丽“大加、主簿头著帻,如帻而无余,其小加著折风”。高句丽与高丽,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地域、年代、内涵上均有差异。“白马小迟回”,白话易明。“迟回”,徘徊、徜徉之意。方起东先生根据集安的高句丽壁画,认为“白马”应是“白舄”,即白鞋,有其道理。“翩翩舞广袖”,写高句丽人善舞。“广袖”,形象、直接地描绘出高句丽人衣着服饰的特点。从集安高句丽古墓中的壁画可见,高句丽人的衣袖、裤腿均较宽肥,舞之蹈之,分外优美。“似鸟海东来”,由高句丽人优美的舞姿,转写并收落到高句丽人所生活的地域。李白能写出如此生动的诗篇,肯定与高句丽后裔有过接触或交往。在唐代,有大批的高句丽人移居中原地区甚至黄河以南。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征高句丽一役之后,一次就将七万高句丽人迁到中原地区(见《资治通鉴》卷一九八)。此后,唐高宗又数征辽东,每次也都有移民之举。这些移居中原的高句丽人,在较长时期内仍保持其民族习俗,因而能再现于李白的诗笔之下。
39、李白爱国诗《塞下曲》
40、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41、李白的五绝《高句丽》,就将高句丽是长白山下的土著
42、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