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帆一样的著名散文

1、年邹荻帆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皖南事变后,他与复旦大学的几位诗友在学校创办了《诗垦地》丛刊,发出了追求光明、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后来,曾卓、冀氵方、绿原等人先后加盟。当时,成都、重庆、延安的进步诗人纷纷给丛刊写诗。《诗垦地》前后共出了6期,还在重庆一家报纸上出了25期副刊,在大后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复旦读书期间,邹荻帆推出了两本个人诗集《意志的赌徒》、《雪与村庄》,均被胡风选入《七月诗丛》丛书之列,并逐步成长为“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

2、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3、从来都是一场接着一场

4、邹荻帆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其个性特点洒脱奔放。

5、我只能坐在阳台上

6、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1938年后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与穆木天、冯乃超等创办《时调》诗刊。1940年入重庆复旦大学学习,以后做过中学教师、报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对外文化联络局办公室主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诗刊》主编等职。著有诗集《在天门》、《木厂》、《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长篇小说《大风歌》等

7、在蒲公英的上面是飘动的白云和蔚蓝的天空,在下面是湿润的泥土;在这里所有蒲公英都是无忧无虑的,可风来了之后,我们纷纷四散而飞,去往远方。

8、无论在田间、在河边、还是在山崖,他都在不断地前进,每一次都坚强地挺住了风吹雨打。他不仅是自己在飞翔,而是在带着我们的梦想和理想不断向前!

9、在你窗外回旋的雷声

10、关闭耳膜,让体内的船

11、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终于过去了,诗人的生命再一次焕发出青春与活力。先后出任《诗刊》副主编、主编,并积极致力于培养诗坛新秀而作出自己的努力。他为《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主编《诗选》,并主编了《少女的声音》、《月照波心一颗珠》等系列诗集。他还于1983年创办了全国青年诗歌函授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诗人。1993年,在24届南斯拉夫斯梅代雷沃国际诗歌节上,邹荻帆荣获“斯梅代雷沃城堡金钥匙”奖。迄今为止,只有七位世界著名诗人获此殊荣,中国仅此一人。两年后,行吟一生的诗人心脏停止了跳动。

12、年7月,邹荻帆从省师范毕业后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他与臧克家等人在大别山组织了“文化工作团”宣传抗日思想。出入于烽火战地,亲眼目睹了前线的战士英勇杀敌,他深受感染,诗兴迸发,写下了大量歌颂抗日战士的诗篇,其中有一篇名为《他们将为受难的人们而斗争》400多行的诗作,在沦陷的上海发表,引起了轰动。此时,他写的抗战诗,大部分被巴金收录《尘土集》。

13、走进天门,一股淳厚的民风扑面而来,街上的阿爹阿婆热情地为我们当向导。当地文化局的官员刘玉成连续几天都陪同我们穿街走巷,50多岁的他没有一丝怠意,热情得让人感动。

14、我愿意看见一棵棵竹子。

15、大别山文化工作团解散后,邹荻帆继续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去,于1938年9月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并随队到全国抗战一线进行慰问演出。期间,他到过桂林、香港等地,并同袁水拍、戴望舒等有过交往,写下大量抗日诗篇。

16、“远去了刀光剑影,不见了弓角悲鸣。”诗人一生不忘为祖国为人民鼓与呼,热情的天门人们更不会忘记这位漂泊吟唱的游子。1986年及1990年家乡人举行了两次盛大的平原诗会,并向诗人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前一次,诗人因事不能前往,不过他还是特地让人捎来一篇长篇思乡诗《家乡——我的家乡》。第二次诗人欣然携夫人前往,故土返归,旧梦重温,诗人心生无限感慨,并作了一首令人纠肠荡气的长诗《回天门》,诗人还特地在他出生的故居小住了几天,并给家乡青年诗歌爱好者面授了好几堂课。

17、青春的热血总是不甘寂寞。1944年,大学毕业的邹荻帆又来到成都,参加“战地服务部”继续为抗战鼓与呼,并被选为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抗战胜利后,邹荻帆来到了武汉。此间,他与曾卓、伍禾、绿原等出版过两辑丛刊,一为《沙漠的喧哗诗》专辑,一为《荆棘文丛》第一辑《大江日夜流》小说、散文、诗辑。团结了不少本地的进步作者,在荒凉的武汉文艺界吹起了一阵清新的风。此后,他又随部队到中原解放区进行宣传,并写下了《宣化店之春》三首诗,发表于胡风编的刊物《希望》上。他还在上海大公报上写了《大城》一诗,对当时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现状进行了猛烈抨击。

18、五二班刘润琪

19、篇二:仿写散文诗帆

20、邹荻帆直直率凶狠残暴率凶狠残暴

21、诗文的旱情

22、这样的积云还能灿烂多久

23、我愿意看见一棵棵竹子,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棵棵竹子,永远有着坚强不屈的精神。

24、五二班李京涛

25、我愿意看见一朵朵蒲公英,我愿我们的生活也像一朵朵蒲公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终点!

26、天门群艺馆的刘文清,多年来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全国各类诗歌刊物上发表了上千首诗。他指着一张收藏多年的与诗人邹荻帆的合照说,当年他就是受邹荻帆的诗的影响而走上诗歌道路的。在市人大工作多年受邹荻帆教诲的胡华无不动容地说,1995年年初他还收到了诗人临终前给他寄的一本诗集。

27、我愿意看见一朵朵蒲公英。

28、在竹子上是飘动的白云和蓝天,在竹林下面是肥沃的土地,在那里生活不是平静的,而是不断生长的。

29、由于诗人刚烈的个性,不羁的批判精神,邹荻帆再次受到国民党的迫害。1948年初,邹荻帆不得远走香港,开始流浪。期间,当过飞机修理厂的杂工,为报纸做过编辑。尽管颠沛流离,然而诗人始终不忘用手中的笔作战斗的武器。他写下大量揭露反动政权阴谋腐败的讽刺诗,他还自费把这些讽刺诗结成一本名为《恶梦备忘录》的诗集出版。另外,他也写下了不少为迎接解放的颂扬诗,如《中国学生颂歌》,《致家乡》、《朗诵给北平听》等诗篇,歌颂新的时代、新的人民。

30、在城区竟陵街邹家巷,我们找到了诗人的故居,这是一幢临街的红砖平房,庭前是一方窄窄的小院,院内还有几盆盛开的火红的月季花,房子显然装葺过,邹荻帆的亲侄——72岁的邹熙老人在此居住,邹荻帆在邹家四兄弟中排名最末,故邹氏后人称其为“幺叔”、“幺爹”,听说我们的来意,邹熙老人连忙把家中有关“幺叔”的物什拿出来了,其中有一本是邹荻帆在1935年读初中时的同学给他的毕业赠言,当年的意气风发、风华正茂依稀可见。

像帆一样的著名散文

31、无论是庭院中,在山坡上,还是在花园里,竹子都在奋力向上,在每个竹节中都有一个美丽的幻想。

32、年,天门义河边的一贫困的邹姓木工之家又添了一男丁,家大口阔的邹家并没有多少喜庆,只依着河边帆船顺取了一“帆”字名。童年的邹荻帆是“苦瓜在苦水中长大”,然而穷人的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快乐——那就是家乡的皮影戏、渔鼓、敲碟子、打莲湘等民间艺术给他的乐趣。那时候,小荻帆最喜欢的是到义河边的茶楼去看皮影戏,没有钱,老板不让进门,荻帆便涎着脸为茶馆的茶灶扇炉火,顺便讨场戏看。看后,聪慧的小荻帆便摹仿戏中“花鼓调”、“渔鼓调”有板有韵地唱给伙伴们听。殊不知,正是这些曲调给了他后来写诗的韵律有了很大的帮助。

33、年解放前夕,四海漂泊吟唱的诗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被党安排到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工作。这时,他的作品一方面是新社会、新生活的尽情讴歌与赞美,一方面是颂扬和平及国际友好往来。期间,他又结集出版了两部诗集《祖国抒情诗》、《走向远方》。文革前夕,胡风集团案闹得沸沸扬扬,诗人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命运一直飘摇不定。

34、六月,一个流火的季节。我们来到了天门,寻访曾风靡文坛的“七月派”代表诗人邹荻帆。

35、我愿意看见一个个足球。

36、打量着这平朴简陋的小屋,听着老人絮絮的话语,你感觉不到的你是在了解一位大诗人的生平,更多是像在听人讲述一位邻家孩子成长的故事。

37、“愤怒出诗人”,邹荻帆生长于苦难的时代,饱尝了生活的贫困,因而他的诗歌一开始便是对不合理社会的控诉。1937年4月,经巴金介绍,他的第一部长达800行的叙事诗《没有翅膀的人们》,发表在《中流》第八期上,同年他又写了另外一部报告文学式的长诗《在天门》,这些诗反映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因而均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查禁。他家乡的黑帮人物还扬言,他再返回天门就要打断他的腿。而在这时,他也开始结识了胡风,并在胡风办的《七月》上发表了诗作《江边》,其诗歌创作也开始受胡风文艺理论的影响。

38、是余光中。

39、足球在空中滑过,在球的上面是湛蓝的天空和飘动的白云,在球的下面是柔软的草地。在那里球不是停止的,而是还在不停地滚动。

40、篇一:仿写散文诗帆

41、无论在泥地,在草地,还是在石板地,他都在前进,在每一片场地中穿梭。在每一个足球里都藏着一个美丽的幻想。

42、驶向大海,倾听

43、“江汉才子出天门”,深厚的文化土壤,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仅从天门走出的大中专学生近万人,并连续多年夺得全国高考之冠,作家秦牧热情洋溢盛赞天门为“状元县”。揖别天门,心头一直摇曳的是诗人用他那带着浓重天门乡音的深情吟唱:“梦里有多少次重返故里,我爱家乡紫色的兰花的气息,我爱义河上的鹭鸶小船,碧波上打起银色的鱼,我爱皮影戏有腔有调的歌声,我爱麦子波浪涌上古城堤,我爱棉花的银铃摇响于天际,我爱青石板铺成的小街……”

44、谈及诗人的成长及在当地的影响,时任天门市委书记的王建鸣说,天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秦代,这里就建立了县制,称竟陵,清时为避康熙陵寝讳,依境内天门山改称天门。这里自古文风淳厚,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唐代“茶圣”陆羽,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等均诞生于此。正是这文化沃土给了诗人成长的营养,诗人又回来反哺了故乡的人们,使得故乡的文化之土更深、肥更厚。

45、篇三:仿写散文诗帆

46、年至1935年,在应城读中学时,邹荻帆开始接触新文艺,并受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冰心等人的影响,开始学写新诗刊,走上了“以诗言志”的战斗生活。

47、余光中,男,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毕业于爱荷华大学。

48、我愿意看见一个个足球,我想成为那一颗颗足球,即便自身能力不足,但也会抓住那一点点希望前冲。

49、诗人书写了他离开祖国大陆的苍凉心境。他通过漏风的帆,黄昏的一片云,午夜的一颗星和心头的一个影,强烈地写出了离开祖国大陆的游子的孤独、寂寞和一种漂泊无根的心绪和情感。游子日思暮想,于是归乡之梦萦绕,“昨夜,/月光在还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游子在梦中终于见到了老母,但当他发狂般扑过去时,幻想却破灭了,老母早已埋在荒野草丛中。诗作真实地展示了一个流亡者凄凉的、绝望的心态。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