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译文】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出处:《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4、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

5、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6、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尾联抒发了诗人要求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7、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8、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9、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10、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11、【原诗】

12、扩展资料

1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4、尾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15、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16、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17、答: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

18、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1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聚”字写出了山形的气势,一个“怒”字将大河拟人化,写出了大河的水势和声势。聚”和“怒”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描写了潼关的险要,突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20、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1、一、理解性默写:

22、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3、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中,使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两句诗中,两两相对。

2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舒服、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习题】

26、簇字的妙处:簇拥,写出了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表现了潼关城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

27、“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28、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29、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30、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潼关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1、对偶潼关作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3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3、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3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35、答: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36、答: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37、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38、课文主题

39、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故国不在的孤独、凄凉和悲愤之情。诗人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融入到对风吹白杨、黄埃满天、荒凉破败景象的描写之中。

40、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1、答: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42、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43、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44、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主题思想】

45、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4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7、终古高云簇此城”“簇”的妙处:簇是“簇拥”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高云簇拥古城的景象,表现出潼关的高,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48、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

49、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50、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5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5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3、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