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改写成故事

1、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俞伯牙的老师连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2、伯牙善鼓琴,琴声之悠,撼云彩。因无知音,曾自叹;因甚好之,常自娱于山间。

3、《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

4、于伯甚喜,乃携子期之手,于高山旷野之中,慷慨高歌,曰:“知我者,子期也。”遂为知音。

5、成语出处

6、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7、伯牙甚奇,遂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8、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侯,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连成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连成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9、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10、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11、“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12、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旸旸兮若清风.”

13、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鼓,钟子期必得之。

14、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15、一日,钟子期过,乃驻足,击拍而歌,久而不去。伯牙奇之,问曰:“尔亦知音乎?吾鼓不精乎?”

16、俞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17、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8、二人是心意相通的知音。

19、通过对话,表现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20、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21、伯牙绝弦(拼音:bóyájuéxián)是一个成语。

22、《伯牙鼓琴》的扩写

23、志在白云,钟子期曰:“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24、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25、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6、钟子期微笑,颔之:“鼓吾肺腑矣!”

27、志在霞光,钟子期曰:“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28、“神也!”伯牙复鼓之,志在流水,

29、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30、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绵绵兮若春雨.”

伯牙善鼓琴改写成故事

31、子期死,伯牙鼓琴,无人知也。“呜呼?世无知音也!”乃破琴绝弦,弃之于山崖,终生不复鼓也。

32、伯牙善鼓琴的主要描写方法是语言描写。

33、伯牙绝弦指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在弹琴之事;常用于比喻知音难遇。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34、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35、伯牙子期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是“知音”一词的双关含义。烘托了挚友、至交之弥足珍贵。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