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战争类意象

1、剑意象是兵器意象中带有诗人最多主观色彩的一种意象。

2、如崔融的《塞垣行》云:“昔我事论诗,未尝怠经籍。

3、辛弃疾词抒情意象的军事化不仅拓展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抒情范围,同时还把男人的壮志豪情引入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现的都是荡气回肠的男子风范,从而使豪放词得以真正兴盛起来,成为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4、盛唐诗人歌咏兵器,应用兵器意象,并不是他们支持穷兵黩武的思想,他们赞美的不是战争,兵器本身,而是兵器意象后面所包含的精神,他们赞美的是英雄豪情,是任侠之风,是盛唐那个美好的时代。

5、兵器意象本身所具有的理想内涵、精神内涵;以及诗人们抒发时代精神、表现盛世气象、言壮怀之志的需要是盛唐诗篇多兵器意象的最主要原因。据粗略统计,在《全唐诗》中,涉及到“剑”这个字眼的唐诗,一共有1500多首。涉及到“刀”字眼的有580多首。“弓”字眼的有410多首。“戟”字眼260多首,且其他兵器也有一定数量。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诗篇大多为盛唐诗,并且从数量上可以看出剑意象是最主要的,最受诗人所关注的兵器意象。

6、凝聚着作者对祖国大地母亲无限深情的爱,和对在这片土地上勤劳的劳动者的崇敬和爱戴。

7、一朝弃笔砚,十载操矛戟。”

8、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9、张九龄的《郡江南上别孙侍御》:“身负邦君弩,情纡御史骢。

10、“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满江红》)中的“剑”、“铗”,都是辛弃疾作战时常用到的兵器,因此也自然成为了辛弃疾抒发壮志的媒介;辛弃疾词中还常常出现古代历史人物,其中较多的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描写的就是胸怀抱负的刘备,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描写的是英雄才俊孙权,辛弃疾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提醒自己要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11、《北方》中的意象有土地。

12、一、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13、这些诗篇中的兵器意象更多的体现着一种向往、一种理想,表现的是那个激进勃发的时代,诗人们喜欢手持兵器以显勇力英豪的盛世风采。

14、“土地”意象在《北方》中有着双重意蕴。首先,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北方》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诗人坚信已经习惯苦难.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人民一定可以在抵御侵略的战争中获胜。

15、简单说来,意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16、王程不我驻,离思逐秋风。”

17、辛弃疾颠沛流离的仕途经历,使他留下了很多怀古咏史的词作,其中描写了大量的军事地点,如《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中“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陌上三更月”的赤壁,《浪淘沙・赋得美人草》中“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的江东,都是古时有名的战争之地,辛弃疾不仅是文士而且还是一代武将,在他失意难当之时,这些便成了他与梦想交流的平台。

18、(一)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出现

19、二、常用的的送别类意象如杨柳,长亭,南浦,酒。思乡类意象如月亮,鸿雁,双鲤,捣衣。愁苦类意象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抒坏类意象如菊花,梅花,松柏,竹,爱情类意象如红豆,莲,连理枝,战争类意象如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婴,羌迪。

20、词本产生于闺房之中,描写对象最初不外乎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以缠绵、温柔的特点见长。唐五代时,词多用于遣兴娱宾;到柳永、苏轼时,词的意象发展到文士的日常生活;南渡时期,词的意象转为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到了辛弃疾时,词的意象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换,战争、军事意象成为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21、其次,“土地”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的崇敬和热爱,因为这片贫瘠而伟大的土地孕育了他们顽强.坚韧,不向困难低头的高贵品质。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