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的阿业

1、司马迁修史初期,旨在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并弘扬有汉一带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圣盛德”、述“功臣史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但是经过李陵之祸以后,他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他列举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著书立说的动机,认为自己也属于发奋著书的类型,是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司马迁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多怨刺的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创伤所作的倾诉。

2、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10岁开始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献。汉代通行的是隶书,籀文是先秦古文字,司马迁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他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上至尧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世的辞赋,他都有涉猎。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案,都是他阅读的对象。

3、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在会稽探访大禹的遗址,在场上水滨凭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许由的坟墓,在楚地参观春申君的宫殿。在刘邦发迹的丰沛之地,司马迁参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故居。在漫游过程中,他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寻根求源。游览韩信故里时,他听当地人讲韩信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尽管家境贫寒,仍然把故去的母亲安葬在高敞地。司马迁实地考察了韩母的墓地,那里果然地势开阔,证实了传说的可信。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拓宽了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历的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亲身感受也一起写入书中。

4、因此,这些非常值得我们一直学习和传承。

5、《尚书·周书·周官》有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实现伟大的功业,更在于勤勉努力。这句话,既是对周王朝崛起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成就功业所需条件的深刻认识。

6、这些故事可以引导人们学习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可以锻炼人们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7、文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事不大小持之以恒。

8、其中,《吕刚列传》是讲述了春秋时期吕公明在面对重重困难和阻碍时,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原则,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勇往直前的故事。

9、齐白石“化石为泥——齐白石

10、孟母诫子

11、司马迁修史

12、持之以恒的寓言故事:

13、《左传》中有一则名为《孔子为政》的故事,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担任官职时,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持之以恒地推行改革。

14、这些故事在传承文化和启发人们思考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5、当时,鲁国内部腐败,社会风气败坏,孔子认为应该进行改革。他提出了“以礼治国”的理念,主张通过强化礼仪规范,来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16、有很多,比如《左传》中的《吕刚列传》和《公孙丑列传》等。

17、然而,当孔子推行改革时,遭遇了强烈的反对和阻挠。有些人认为孔子的改革过于严格,不利于发展经济和实现政治目标。但孔子并没有放弃,他坚持自己的理念,继续推行改革。

18、坚持不懈[jiānchíbùxiè][解释]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业精于勤[yèjīngyúqín][解释]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专心致志[zhuānxīnzhìzhì][解释]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聚精会神[jùjīnghuìshén][解释]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19、孟子诫子孟轲小时不用功竞逃学,母亲把织了一半的线剪断,教之:求学跟织布一样,必须一丝丝不断积累,才成有用布料。

20、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21、而《公孙丑列传》则讲述了公孙丑这位智勇双全的人物,在面对权力斗争和纷争时,用智谋和胆识保住了自己的家族和尊严。

22、磨杵成针——李白

23、头悬梁锥刺骨,闻鸡起舞,铁杵成针都是持之以怪的故事。

24、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万事从来贵有恒。

25、“志”体现的是人生方向。人有志向,则奋斗目标明确,前进动力强劲;人无志向,便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一个人志向至关重要。明代王守仁在《传习录》中道:“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心中有志,方能激发奋进潜力,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23岁时自题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

26、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山西韩城)。那里南邻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灵秀豪迈之气。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他知识广博,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兼容并包又崇尚道家的学术思想对司马迁有直接的影响。

27、“勤”体现的是实现路径。“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曾国藩自称少时是“愚陋之至”,但凭坚韧不拔的勤奋和脚踏实地的坚持,厚积薄发。他总结道,“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天眼之父”南仁东和科研团队用了22年的辛勤付出、攻坚克难才研制出FAST。我国著名力学家与力学教育家黄克智院士,投身石油页岩气领域研究,90多岁仍每天坚持勤奋工作六七个小时。勤奋,就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不为困难所惧;还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迎着目标走到底;更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28、乐羊子妻

29、立志,当立大志、立远志,能登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有言,“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菜根谭》有云,“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一个人的追求若没有高度,就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像在灰尘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脚一样。当然,立大志,不能脱离实际而好高骛远。既要留有“跳起来摘桃子”的空间,给人生以适当的激励;也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脱离实际,不盲目跟风。

30、事业的成功,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今天,不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个人成就事业,都需要立志与勤奋。以志为方向、以勤为动力,朝着既定目标,展现勤奋姿态,挺起无畏的胸膛,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奋斗成就“梦想中的自己”,那就是“最美的自己”。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