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的诗
1、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2、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3、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4、张籍,字文昌,安徽和县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也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张籍的诗歌作品很多,最著名的三首是:《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秋思》和《凉州词·其三》。
5、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6、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7、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
8、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9、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10、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11、唐代:张籍3.赏析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12、“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
1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4、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15、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16、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
17、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18、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19、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0、「寄远曲」张籍
21、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
22、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
23、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24、“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
25、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26、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27、表达思乡诗句如下: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全文:《秋思》
28、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29、张籍的新乐府诗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等。
30、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4.创作背景: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张籍的诗
31、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2、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33、参加科举考试是古代男子求取功名的必经之路,不可有所闪失。朱庆馀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合不合时宜,主考官的性情怎么样,于是写了一首闺情诗请教朋友张籍。
34、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35、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36、唐代·张籍
37、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38、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39、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
40、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
41、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2、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43、「行路难」张籍
44、《秋思》作者是唐朝张籍,而不是张继。
45、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46、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
47、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48、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
49、「征妇怨」张籍
50、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51、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52、《闺意上张水部》
53、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54、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
55、绝命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作的诗。并不是张籍的作品。
56、美人来去春江暖,江头无人湘水满。浣沙石上水禽栖,江南路长春日短。兰舟桂楫常渡江,无因重寄双琼珰。
57、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58、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