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1、陶行知的三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过去为改革脱离生活、脱离大众的旧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指导当时的实际生活,发挥过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即使到现在,它同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它符合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潮流的发展趋势,能给当前教育改革许多启示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主题。

4、“教学合一”教有所成。

5、三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和工学理念。

6、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7、具体理念:

8、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9、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方法是“教学合一”。他说:“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段话说明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一味地赶进度是无教学效果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懂得多少再去判断如何教、教多少。

1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1、是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2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才的早期培养3强调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体系4提出教育普及的主张5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也就是解放了儿童的创造力

12、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13、(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

14、陶行知到底有什么人格魅力和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为什么他在教育史上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呢?不妨让我们慢慢地来了解他。陶行知原名不叫陶行知,原名文浚,先改名为知行,再改名为行知,18岁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就读,四年后,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23岁在金陵大学校长和亲戚的鼓励支持下,考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而后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专业。至此,陶行知便开始了和教育的不解之旅。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就读期间,深受杜威和孟禄的器重,在此期间,他也与胡适同学。1917年9月,担任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从此开始了他30年的教育实践活动

15、(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陶行知先生猛烈地批判旧中国幼儿教育的弊端,坚决主张改革外国化的、费钱的、富贵的幼儿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他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一一南京燕子矶幼儿园,还创建了乡村幼儿师范教育,农村幼教研究会,等等。

16、“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17、生活即教育。何谓"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针对中国教育长期脱离普通民众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提出来的,同时也是批判继承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提出来的。

18、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19、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一生教育实践的结晶,是在批判吸收中外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体系,是其教育思想一以贯之的核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理。

20、二是“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对象和办学方针。它也有多层含义:打破围墙、面向社会的大环境办学、打破“鸟笼”利用社会的或环境办学。

21、《中国教育改造》中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七十年后的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伪知识’阶级”等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和事实,经过七十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2、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但是,当今“只知陶公其名,不识陶公其人,不明陶公其说者”的确大有人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发展本应该具有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诸多教育问题的认识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3、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4、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称其为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是教学法上的一大变革。

25、(2)重视幼儿教育。陶行知先生高度评价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向社会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26、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27、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28、(5)解放幼儿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幼儿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具体包括六个方面:①解放幼儿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②解放幼儿的双手,给幼儿动手的机会;③解放幼儿的眼睛;④解放幼儿的嘴,给幼儿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⑤解放幼儿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⑥解放幼儿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但不要把儿童的全部的时间占去,让儿童有学习人生的机会。

29、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需要因材施教”,他曾给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30、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31、(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

32、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33、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34、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极其深远.当前,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生活教育理论正是把生活和教育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育发展。

35、启示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主题。

36、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观点:

37、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38、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有四点启示:

39、目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生活教育”学说在全国各地有了新的发展。过去,陶行知在改造乡村教育时强调“教育与农业携手”,现在,安徽已发展为“农科教结合”,浙江、山西发展为“科教兴农”、“科教兴村”,全国是“科教兴国”。在山西吕梁地区发展为“村校一体”,在江苏江浦县发展为“村级大教育”。过去,陶行知曾批判“应试教育”和“杀人的会考”,现在,“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40、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论,它包含三层含义:以生活为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共生活而发展。

41、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