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孔子

1、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2、孔子为宣传其政治主张,先后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聚徒讲学,前后达十三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均未被采用。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

3、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4、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主要事迹是周游列国讲学办学,收门徒三千出优秀弟子72人。其学说中的重点是“仁、义、礼、智、信”,并逐渐形成学说即“儒家学说”。

5、孔子最大的事迹是流窜列国跑官要官和开办私塾,此外一生没做过一件好事,还对做好事的人打击讽刺。

6、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15岁立志于学,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教学子以“仁义”。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孔门十哲: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7、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是个政商界的人才,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在曹国、鲁国之间经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子贡因经商有道,而成为孔子孔子众学生中的首富。《论语》里记载他言行的语录有很多,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被称为儒商鼻祖。

8、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9、孔子出名的弟子

10、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11、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12、故事三:树德与树怨

13、孔子提出“仁”、“礼”学说

14、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15、孔子最大的成就收了三千学子,周游列国。

16、五十多岁时,孔子由鲁国中都宰(主管中等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与纠察)。

17、①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初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18、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19、其一,他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有教无类",受教育不分贵贱。用现代人的话,受教育不分高低贵贱,穷人和富人。实际上在私有制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有多少钱,受多少钱的教育。没有钱,上学、考上什么学校都是望洋兴叹。

20、这样,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传承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言行由他第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21、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孔老二

22、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23、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正巧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24、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因材施教;相传,他还编写了诗经、尚书、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他的仁的主张和礼的思想,成为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25、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三月不知肉味。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所以当时的齐国人都非常敬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乐修养,后人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26、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27、不仁不孝的忤逆子(把母亲停尸街头、强行与老流氓合葬)、

28、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擅长在政治上摸爬滚打,多才多艺。因为冉求自身出自于商人之家,长于计算,曾经季氏宰臣,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被老师孔子严厉批评过。前487年曾率左师抵抗入侵的齐国军队,并且身先士卒,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9、步入仕途: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30、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

历史人物故事孔子

31、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32、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33、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34、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35、驾鹤西归: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36、孔子办教育出于通过教育宣传他的儒家主张。

37、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38、第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悔人不倦……成为万世师表,为中华教育从思想到技术提供了模板。

39、项橐(前494—482)是春秋时莒国人。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据说就是项橐的家乡。关于项橐的身世,一般有两种说法。据说项氏家族的老祖宗叫姬叔度,其封地在项。姬叔度后代项超生项橐等儿子,这是富家子弟出身的项橐。还有一个说法,父亲和母亲魏氏都是普通农民,他的母亲在上山砍柴的路上生下了他。不管哪种说法都不能确定项橐的身世,他的一切又归于一个谜。他与孔子“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到最后都变成了一个传说,关于他的事迹又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40、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鄹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为鄹邑大夫。叔梁纥的元配施氏为孔纥一连添了九个女儿,孔纥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虽然生了一个儿子名为孟皮,却脚有残疾。渴望生个儿子的孔纥,他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在《史记正义》解释为:纥娶颜氏女徵在时,年逾六十四,不合礼法(周礼),故曰野合。传说在孔子出世前颜征在曾梦见山神驾着祥云,口中喃喃自语:“祷尼丘得贵子,继衰周而素王,择空桑为产地。”孔纥与颜氏遵循山神的吩咐,果然得一壮丁,即为孔子。

41、孔子注解巜易经》使其成为六书,永远的经典,与老子的《道德经》并驾。

42、弟子应:吾先生门下弟子。

43、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44、故事五:虚心接受别人批评

45、鄙视劳动的二流子(斥责想学劳动技能的学生为小人)、

46、不忠不义的叛国贼(谁给官做就想给谁当狗,哪怕是反贼淫妇)、

47、二、孔子主要贡献

48、孔子教会了人们怎样不劳而获;教会了人们满嘴花言巧语,明里行君子事、做仁人,暗地里攀龙附凤,为获官职不择手段。《论语》就是孔子的自画像!

49、故事四: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

50、孔子的文化成就:

51、这个春游的发起者是这群学生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孔子。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刻进了国人骨子里的名字,这个不起眼的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后世成为万世吟诵的经典,甚至对其他民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2、孔子是我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

53、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54、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55、《一年三季》三季人孔子原文:

56、孔子生平做了什么事?有什么贡献?

57、孔子说:“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58、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59、孔子曾做过“乘田”(管畜牧)、“委吏”(司会计)等官。他对自己的工作无论大小事都一丝不苟。当管理牛羊的小官时,他说:“叫我管牛羊,我就得把牛羊养得肥胖强壮。”后来管理仓库,他又说:“我要把仓库的账目计算得一清二楚。”

60、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历史人物故事孔子

61、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62、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63、故事一:孔子误会了颜回

64、孔子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65、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66、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67、第一,孔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作《易传》,写《春秋》,继往开来。孔子之前的中华文化因孔子得以传承,孔子以后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为。

68、他修订六经,特别是注释《周易》,让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没有中断,反而以一种更新的面貌流传下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积善之家等名句千百年来一直塑造着中华民族仁,勇,智,信,礼的特征,中华民族也因此得以历经无数磨难,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越挫越强,成就今天世界第一大民族,5000年文明的奇迹!

69、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70、孔子就是孔老二,这个生下来就卑视劳动,卑视女人的男人,天生就没有男人像,像个长舌妇,长了个烂嘴,整天礼啊,道啊的!烦死人啦!

71、孔子以六科教育学生。六科也称六艺,就是礼、乐、射、御(驾驶马车)、书、数。他的教育思想进步,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教育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2、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73、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74、他的主要事迹可以总结为:

75、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76、在《论语》中孔子倡导:

77、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78、②孔子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广办私学,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和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79、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80、出仕修经: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81、客人问:一岁几季?

82、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83、其成就就是经过漫长的总结和发展将“儒家学说”形成“儒家思想”,其内容包含各行业各领域及各个阶层。

84、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是圣人,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他是平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85、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86、仁义礼智信的六个故事:满而不覆、善与人交、君子之态、失人失言、自强不息、处世圆明。

87、孔子熟悉古代经典,相传曾经删定“六经”作为教材。“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乐》已佚失,其他五经尚存。

88、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89、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90、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历史人物故事孔子

9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在鲁国任官吏,自办学校,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92、③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等,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93、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祖籍宋国栗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编了一部史书名叫《春秋》。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平王被迫迁都,史称东周。

94、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思想解放的时代,以孔子、老子、墨子思想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为主流,形成“诸子百家”学术流派,形成百家争鸣繁荣的局面。当时思想文化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的各种思想。其中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5、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96、一日,孔子门下一弟子正于庭前洒扫,忽遇一客,

97、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98、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99、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100、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101、弟子欣然应诺。

102、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103、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104、故事二:颜回输冠

105、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106、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107、前面的老师已经说得够全面了。我觉得孔子的成就不在教育上,他的学生成就比不上鬼谷子。他的成就主要是对后世的影响是空前的,他创造了一个文明体系的思想标准和行为准则,放在世界文明看,他与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可称为世界文明的四大支柱。

108、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当初,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109、孔子有关“仁”和“礼”的学说把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伦理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学说是我国封建时代政治和社会理论的精华。其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110、君子之态: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111、跑官要官的二皮脸(求爷爷告奶奶、托关系走后门、勾阳货见南子)、

112、”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吟诵起《论语》我们似乎依稀能看到,在三月春风中,一位老师带领着一群学生换上春服,沐浴、欢歌、远眺,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春游活动,我们似乎也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113、他主张尊崇尧、舜、文、周公,希望当政者有所兴革。他认为大至国家,小至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以一定的伦理来维系。因此,人们都要加强个人修养,各守其位,各司其事,各尽其职。他把这些行为规范概况为八个字,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进一步升华为一个字,那就是“仁”,“仁”即“爱人”。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为“礼”。孔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反对惨酷剥削,反对“非礼”,都是他的思想观点的体现。

114、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115、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116、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重的万世之师。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要知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

117、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118、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119、客人曰:既为先生门下,且有一问。

120、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历史人物故事孔子

121、孔子的儒学思想至今沿用并发展,遍及全世界

122、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123、第三,孔子的人格魅力,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历代统治者提出了一定的精神约束。

124、“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

125、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于是,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陬邑的一个小城镇,一家人为新生命的到来而兴奋不已。那么孔子,叫孔丘叫仲尼,为什么又要叫他孔老二呢?

126、其二,创立了儒家学说,他的整个学说带有保守性质。他反对古代中国生活中一切新东西,而主张恢复过时的旧社会制度,企图使旧的传统制度的宗教仪式永世长存,他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孔子认为“小人"应俯首听命于“君子”。为此目的,他制定了一种以“仁”即“人道”的概念为基础的伦理学说,由于孔做过"儒”(古代办丧事的)称为儒家。

127、一、孔子生平事迹

128、扩展资料:

129、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130、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131、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132、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133、孔子先世是宋国贵族,因政治斗争失败,逃到鲁国。由于“贫且贱”,求知考自学。

134、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135、遗憾的是,天资聪颖的项橐12岁便夭折,有人说他是被孔子的学生所杀,也有人说是被诸侯所杀,他的人连同他的事迹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猜疑。

136、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137、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138、问之:汝何人?

139、颜回(前521——前490)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以德行见称,颜回从小就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能够将孔子的学说,活学活用。颜回是个很低调的学生,他为人谦逊,才气不外露,最开始还让孔子认为颜回是个不聪明的学生,但他坚定践行孔子的学说,理解深刻,成为了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

140、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141、周游列国: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

142、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143、《战国策》中甘罗一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语焉不详,为后世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据说他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都以孔子失败告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44、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和认知程度不同的人去争辩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