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方法和故事

1、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2、牛角挂书唐李密骑在牛背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

3、三余读书,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4、负薪读书,形容勤学的典故。

5、孙敬悬梁刺股。孙敬读书时,为避免疲劳瞌睡,就把自己的头发用绳子悬在屋梁上,并用锥子刺大腿。

6、还有《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他在读书时更是不眠不休,曾经连睡觉的时间都拿来看书,成为后来著名的历史学家。

7、这个故事还可以延伸到现代,即使在现代,勤学苦读依然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8、匡衡凿壁偷光

9、孔子求学时曾经经历了很多艰辛,曾经三载不得志,背负着十字架走遍天下各地,甚至居无定所,但依然不放弃学习之志。

10、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11、古代中国有很多勤学苦读的故事,比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一句简单而深刻的道德格言,值得学习。

12、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13、古代有许多勤学苦读的故事。

14、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15、《孝经》中的吕不韦背诵孝经三日三夜、不吃不喝的故事也是很有名的。

16、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17、十年窗下,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

18、这些故事表明了中国古代强调教育的传统,也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才能获得进步和成长。

19、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20、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21、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勤学苦读是获得知识和成功的必由之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

22、这些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文学家,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获得成功。

23、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24、还有一个叫苏东坡的诗人,在他的童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华,但是在面对母亲的去世和世事的变迁的时候,他选择了到山中苦读,终于成为了一名文学巨匠。

25、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

26、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27、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28、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29、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30、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名人读书的方法和故事

31、在历史上,考试制度严格的明朝,有很多勤学苦读的故事,比如康熙帝的四大书院培养出的才子,他们天天用粥代饭,自费买书,每日用凌晨至早晨的时间认真读书。

32、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和实践,可以让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职业水平,从而在职场和人生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发展。

33、蒲松龄草亭路问。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讲的故事。

34、老舍的“印象”法: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35、有很多古代勤学苦读的故事,例如《庄子》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6、这个故事寓意着勤学苦读可以使人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37、闻鸡起舞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每次和好友刘琨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38、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39、毛姆的“乐趣”读书法: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40、华罗庚猜书

41、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到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42、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年轻时抓住机会,多读多学,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43、闻一多醉书

44、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5、高尔基救书

46、温舒编蒲,形容勤学的典故。

47、+古代知识渠道较为有限,学习资料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因此学习和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花大量的时间。

48、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49、悬梁刺股

50、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51、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52、车胤囊萤映雪

53、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

54、王亚南苦读成才。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55、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56、这个故事讲述了庄子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地很开心,但当他醒来后却不确定自己是人还是蝴蝶。

5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学习有多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只需保持坚定的信念,最终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成果。

58、还有《资治通鉴》中的司马光夜读史书的故事,他用18年的时间编写了这部伟大的史书。

59、伽利略好奇善问:

60、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名人读书的方法和故事

61、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62、鲁迅嚼辣椒驱寒:

63、高凤流麦,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

64、比如《孟子》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孟子对学习的态度的总结。

65、有很多关于,如《三字经》中讲述了程颢、程颐(程子)在苏州城的故事,他们日夜刻苦地学习与讨论,最终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学者与教师;还有《左传》中的孔子,他为了学问,曾经三年不辍地游学于各地,即便生活十分艰苦,也始终不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66、这些故事深刻表现了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值得我们珍视和学习。

67、韦编三绝孔子为读《易经》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68、下帷读书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69、古时候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70、有很多,比如有一个名叫欧阳修的文学家,他自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文学家,每天勤奋学习,即使在深夜也不放松,最终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71、随着岁月的流逝,孔子发掘出了自我的优势,尤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从而成为了当时最受尊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

72、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73、扩展资料:

74、有关读书的三个名人事例如下:

75、下面这几个古今中外的事例,希望可以帮到你。

76、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77、《庄子》中还有许多关于学习和修行的寓言和哲理故事。

78、古代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勤学苦读的故事,例如《三字经》中的孝经、弟子规等,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启蒙读物,通过反复诵读来强化对于道德和知识的理解,也有许多著名的学者,例如苏轼和欧阳修等人都是非常勤学苦读的榜样,他们在各种艰苦条件下,如战争、政治动乱等,仍然热爱学习并且不断地钻研,最终成为了后世学子的楷模。

79、以下故事都是:

80、又如《三字经》中写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强调了人们天生好学、好奇的特质。

81、还有唐朝的韩愈和苏轼都是很有学问的人,他们都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克服许多困难,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章。

82、这些故事不仅启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也启迪了人们对于品德和修养等方面的思考。

83、美国学者爱默生爱读书,他把读书当成精神魔术,他说,进去的时候是短暂的动作,出来的却是不朽的思想;进去的是琐事,出来的却是诗歌。爱默生对读书情有独钟,读书改变了自己。

84、侯宝林抄书

85、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86、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87、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名相的故事。

88、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89、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90、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名人读书的方法和故事

91、鲲之大,一锅烹不下;其名曰鲲之鱼。

92、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孔子求学的故事。

93、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庄子》中的“梦蝶”故事。

94、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如果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不管到多久都不懂的,直接跳过去向前进,反而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95、例如,明朝的宋濂为了求学,曾经走了上千里的路程,用十年的时间去从师学习。

96、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97、挟策读书,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

98、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99、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勤学苦读是获得知识和成就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100、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101、匡衡凿壁偷光。匡衡穷苦,点不起灯读书,只能在墙上凿个小孔,借着邻居家灯的亮光读书。

102、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穷,连蜡烛都没有。邻家有蜡烛,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