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人之初性本恶

1、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2、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3、荀子是主张性恶论的,这个很确定。

4、人性本恶并不是一定的,它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修行改变,而且社会环境和教育也会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

5、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6、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

7、错误,应该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中的话,原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

8、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9、人之初性本恶是孟子所说的,即人性本恶。

10、孔子说:人之初,性相近,习相远。没有评价人性本初的善恶。

11、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说的是人皆存有善心,却也没说人本性是纯善的。

12、扩展资料:

13、“人之初,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荀子·性恶》中的原句:

14、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三字经》,与孔孟荀子无关。

15、一、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三字经》。

16、性善论是孟子明确提出的,出自《孟子·告子上》,大致内容是公都子询问孟子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孟子予以解答,具体提出人性善的观点。

17、孟子认为人性本恶是由于人的本能是贪求自己的利益,但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可以变得仁义礼智,使人性转化为善。

18、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9、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20、二、人之初,性本恶出自:荀子《性恶篇》。

21、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说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在没有经过社会或者后天道德上的灌输,都是凭本能活着的。这里所说的“恶”,并非有意识地做坏事,而是指“本能的欲望”。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