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躲避苦、害怕苦、转嫁苦,人们不得不竞争、奋斗、挣扎、梦想、恐惧,结果总是苦上加苦。”

2、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

3、“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

4、“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5、“人们平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因团队的感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来莫高窟,再由团队的感染,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又翻了个儿。”

6、赏析:这一段是描写庐山的,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是我一直向往但没有机会去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名人的故事,也带来了文化和遗产。

7、“他们让我觉悟到,人生的某种起点可以有恬静清凉的人性。”

8、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9、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10、万般皆空无喜无悲唯余秋山雨雾缥缈依稀?

11、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12、“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13、“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14、“读万卷书,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  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15、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16、文化苦旅好段摘抄及赏析:

17、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揪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18、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19、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余秋雨

20、赏析:提到洞庭湖,就自然会想到岳阳楼记,没错,这就是大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让我们对这个地方有了不少的了解。作者借风物来抒发胸怀,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尊敬以及个人的报复。

21、陶渊明的归隐行迹、山水情怀和千古诗句都与庐山密不可分,谢灵运的名气赶不上陶渊明,却也算得上我国文学史上五言山水诗的鼻祖。这两位大诗人把庐山的山水作了高品位的诗化垫基,再加上那一僧一道,整个庐山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文化史。

22、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23、“他们让我觉悟到,人生的某种终点可以有安详静谧的快乐。”

24、“中国艺术家又认定:只有肌理可以入画,于是千笔万笔,笔笔相接,一笔不苟。任笔为体,滴水不漏。”

25、“历史在某一个端口偶尔遭遇到偶然,必然只能解释偶然,而且必须宽容每一个偶然。”

26、赏析:这一段文字呆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也让我们的文化充满了神秘感,读后感不觉有所触动,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也表现除了莫高窟的奇特之处。

27、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不看也在。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

28、以下是余秋雨文化苦旅《莫高窟》中的一些经典语录:

29、“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30、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31、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