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对话录》主要讲什么对后世的哲学的影响是什么

1、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认为爱情是从人世间美的形体窥见美的本体以后所引起的爱慕,人经过这种爱情而达到永恒的美(理式)。

2、他的意思并非说大自然是黑暗、无趣的,而是说,比起鲜明清楚的理型世界来,它就显得黑暗而平淡。

3、走出黑暗的洞穴柏拉图用一个神话故事来说明这点。我们称之为“洞穴神话”。现在就让我用自己的话再说一次这个故事。

4、首先,强烈的火光会照得他睁不开眼睛,人偶的鲜明形状也会使他大感惊讶,因为他过去看到的都只是这些人偶的影子而已。如果他想办法爬过墙,越过火炬,进入外面的世界,他会更加惊讶。在揉揉眼睛后,他会深受万物之美的感动。

5、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全部。

6、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影响深远,历来颇受关注。但局宥于创作论的范畴,人们往往着眼于其超越知识,技能非理性的一面。它的其他内涵被遮蔽而未得彰显。放宽眼界,将灵感说置于本体论,即柏拉图理念论的语境中,我们将发现理念论与灵感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这体现在它们超越于现实的理想性上。作为本体论,理念论追求事物的本质。就其原初意义而言,理念为万物之原型,此种原型,不在万物自身,而只能在思想中、在主体之设计中,故理念论具有理想性。就灵感说而言,它不满足于诗歌对宇宙人生的纷纭表相的叙写,而力求对事物作深度的本质把握。它要求诗歌不满足于对不完善现实的如实模仿,而应从不完善的现实美去追求构设理想美。同时,柏拉图认为凡人的认知水平、能力有限,文学要完成这一使命需得神助,即借助神灵凭附方能创作出伟大的篇章,从而有益于世道人心。此外,将柏拉图的灵感说置于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行程中或许更有助于我们把握其深远影响及学术特色。

7、然而一旦灵魂在某一具躯体内醒来时,它便忘了所有的完美的理型。然后,一个奇妙的过程展开了。

8、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柏拉图认为这个国度应该由哲学家来治理。他用人体的构造来解释这个概念。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三种能力。

9、这当中,他可能提到苏格拉底,因为后者同样是因为推翻了“穴居人”传统的观念。并试图照亮他们追寻真知的道路而遭到杀害。

10、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色彩与清楚的形体。他看到了真正的动物与花朵,而不是洞穴里那些贫乏的影子。彼岸花开,始终与我们世界不同。即使到了现在,他仍会问自己这些生命与花朵从何而来?然后他会看到天空中的大阳,并悟出这就是将生命赋予那些花朵与生命的源头,就像火光造就出影子一般。

11、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不属于存在的范畴。

12、就像人有头、胸、腹一般,一个国家也应该有统治者、战士与工匠。此处柏拉图显然是参考希腊医学的说法。

13、从此以后,肉体与整个感官世界对它而言,都是不完美而且微不足道的。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理型的世界。它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

14、理念职能被某种高超的智慧所把握,真正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因为理念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它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是纷繁复杂的现象界的稳定标准和范型。

15、然而他们不相信他,并指着洞壁说除了他们所见的影子之外,世间再也没有其他事物了。最后,他们把那个人杀了。

16、这个穴居人如获至宝。他原本大可以从此奔向乡间,为自己新获的自由而欢欣雀跃,但他却想到那些仍然留在洞里的人,于是他回到洞中,试图说服其他的穴居人,使他们相信洞壁上那些影子只不过是“真实”事物的闪烁影像罢了。

17、柏拉图的巜对话录》是古希腊柏垃图撰。作者是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位理论家。《对话录》是他在阿卡底米亚学园时期写成的对话体著作。柏拉图用摹仿说法去解释文艺与现实的关条,他认为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只是第三性的,它对现实的摹仿是不完全的,现实对理论的摹仿也不完全。他阐述这个理论去检查古希腊时代的文艺,得出了唯心主义的结论。认为文艺不真实,不能给人以真理,文艺伤风败俗。柏拉图还认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是灵感,否定了创着源泉生活,否定了创作的理论作用。他认为灵感就是“诗神凭附时的迷狂心理”,当灵感来临进入迷狂状态时,诗人才能进行创作。柏拉图还对创作技巧,喜剧的特点加以论述。他的文艺理论直接影响到中世纪的教会神学文艺,形成了新柏拉图主义,到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运动时期,也都是文艺研究的重要对象。柏拉图只是把当时民间的传闻记载下来,也谈不上有什么历史依据,然而,千百年来,西方人却一直为此争论不休,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其中,有人试图找到这块神秘大陆的所在,然而,大海茫茫,时至今曰,人们仍未发现“大西洲”的踪影。柏拉图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我们影响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与智走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

18、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与他在其他方面的哲学一般,是以理性主义为特色。国家要能上轨道,必须以理性来统治。就像人体由头部来掌管一般,社会也必须由哲学家来治理。

19、假设有些人住在地下的洞穴中。他们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脚都被绑着,因此他们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堵高墙,墙后面有一些不可名状的存在走过,手中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同时墙与洞穴间还有一把火炬,因此它们在洞穴的后壁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影子。

20、要强调的是,柏拉图在这里描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生命历程,因为并非所有人都会释放自己的灵魂,让它踏上回到理型世界的旅程。大多数人都紧抱完美理型在感官世界中的“倒影”不放。

21、柏拉图的思想虽然具有反对庸俗爱情的意义,但本质上是精神贵族的观点,是他唯心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后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就是导源于他的爱情学说。

22、“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

23、柏拉图借着这个洞穴神话,想要说明哲学家是如何从影子般的影像出发,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

24、柏拉图的作品,主角都是苏格拉底,对话的对象有苏格拉底的学生,城邦公民,以及与之相对的诡辩家。

25、朱光潜译的称为《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大概也只能到图书馆找了。

26、他们从不去思考是什么东西投射出这些影子。他们认为世间就只有影子,甚至从不曾认清世间万物都只是影子,也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灵魂不朽的物质从不在意。

27、当人类发现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形式时,某些模糊的回忆便开始扰动他的灵魂。一种完美模子所影射的世界。假设他看到了一匹马,然而是一匹不完美的马。

28、灵魂一看到这匹马,便依稀想起它在理型世界中所见过的完美“马”,同时涌起一股回到它本来领域的渴望。柏拉图称这种渴望为eros,也就是“爱”的意思。此时,灵魂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

29、而比起那模糊的影子,这匹马当然显得更俊秀,轮廓也更清晰。同样的,柏拉图也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数人活在影子之间就已经感到心满意足。

30、在社会中,人们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在柏拉图的构想中,一个国家应该像人体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柏拉图的《对话录》主要讲什么对后世的哲学的影响是什么

31、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只是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

32、当你看到一个影子时,一定会假定有一样东西投射出这个影子。你看到一只动物的影子,心想那可能是一匹马,但你也不太确定。于是你就转过身来,瞧瞧这匹马。

33、严群译了柏拉图对话若干种,出版较早,市面上一般买不到,大的图书馆一般都有。

34、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影响之深,在柏拉图以对话录形式的《理想国》可以看出。柏拉图想说的是:黑暗洞穴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像是自然世界的形式与理型世界的关系。

35、在这种情况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这种“皮影戏”。他们自出生以来就像这样坐着,因此他们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便只有这些影子了。

36、古希腊柏拉图用对话体写成的哲学著作。由后人整理辑录。共35篇,其中9~12篇不是柏拉图所作。全书阐明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以及他的道德、政治、教育思想。

37、王太庆的称为《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可以买到。另外,陈康译过《巴曼尼德斯篇》,久为学界称道。郭斌和、张竹明译过《理想国》,也很好。

38、正如一个健康和谐的人懂得平衡与节制一般,一个“有德”之国的特色是,每一位国民都明白自己在整个国家中扮演的角色。

39、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柏拉图的学说差不多就是这样了,但这并不是全部。柏拉图同时认为,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原本就已经存在。

40、其核心思想是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

41、人类哲学史上的奠基之作:《柏拉图对话录》《爱比克泰德金言录》与《沉思录》。

42、这两种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柏拉图对话全集》(4卷本,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的好处是全,不过译文质量不属上乘。

43、柏拉图还发挥了希腊传统的灵感说。他认为创作的源泉是灵感,诗人须有神灵凭附,转入狂热状态,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柏拉图的对话录对希腊文学有很大的贡献。它的特点是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解决疑难,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层层深入,使读者不但看到思辨的结果,还看到思想发展的过程。

44、他们看见一匹又一匹的马,却从未见到这些马所据以产生的“完美马”的形象。他们只是冲进厨房,拿了蛋糕就吃,也不想一想这些蛋糕是打哪里来的。柏拉图描述的是哲学家面对事物的方式。他的哲学可以说是对哲学性做法的一种描述。

45、再假设有一个穴居人设法挣脱了他的锁链。他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洞壁上的这些影子从何而来?你想:如果他一转身,看到墙头上高举着的人偶时,会有何反应?

46、还有些柏拉图的译者如吴献书、戴子钦、谢文郁、杨绛等,其译著就不一一列举了。

47、哲学之国洞穴神话记载于柏拉图的对话录《理想国》TheReublic中。柏拉图在这本书中也描述了“理想国”的面貌。所谓“理想国”就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国度,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乌托邦”。

48、《柏拉图对话录: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申辩篇》是柏拉图记载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词,辩驳雅典政府对于他“腐化青年,不信仰众神而新立神的种种控诉”。《克利同篇》,内容为苏格拉底与其追随者雅典富人克力同的对话,两人谈及政治责任的根源及本质。《斐多篇》内容为苏格拉底饮下毒药前的对话。

49、如果读的话,建议从朱光潜、王太庆的入手。

50、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

51、我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肥皂泡理论)都相同。

52、原版当然最好,古希腊文的。中译文以严群、朱光潜、王太庆的为较好。

53、苏格拉底没有著作,他的言行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分别记载,一般认为柏拉图早期的对话录比较忠实于苏格拉底的思想,中后期的作品则更多的表达的是他自己的思想,如果你打算了解苏格拉底的哲学,建议你看王晓朝译的《柏拉图全集》第一卷。如果你想要了解柏拉图的哲学,建议你比较多种版本的译文看。因为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原著的时候,事实上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文进行解释,读不同的译文读到的东西可能是不同的。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