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写一段话怎么写

1、放弃不要了。

2、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3、起因:一位楚国人过江时不小心把剑掉进江里了。

4、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5、成语出处

6、最后一句话:“不亦惑乎!”意思是: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8、成语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9、自己如果会游泳,就该立即跳下去捞;若不会,就该在船上找个会游泳的人或船夫请他帮忙去捞一下,不过得花点小钱

10、翻译:船不断地前进,但是落到水里的剑不会跟着船前行,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1、我们在谈刻舟求剑的同时,自然由古人想到今人,古人丢劍,寻剑,方法固然呆板,彼时一把随身携带的利剑不小心掉到河里,河深水流湍急,无耐的刻舟,作下记号,作为現代人的我,选择,丢了就丢了,不管了,报警,报给保险公司理赔,再买一同型号的剑。

1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13、扩展资料:

14、这个故事用来形容那些死板、变通只从表面现象去处理问题的人。

15、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16、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坐船,他的剑掉到了水里,他就在船上画了一个记号,等船靠了岸,他就顺着记号下去找剑,剑在水里不走,船已经到了岸边,怎么能找得到呢?就是说这个人做事古板,不懂变通,方法不对,永远也达不到目的。

17、等河水枯水期或干涸后,再回来寻找,不过寻到宝剑的可能性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小。

18、我会马上跳下水捞剑。

19、结果:最后没有在这个位置找到剑

20、我来概括刻舟求剑故事的大意:古代有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时不慎把自己的剑掉进水里,于是,他急忙在小船边沿上刻下一个记号,说我的剑从这掉下去的。众人听了大笑,船行走了,剑停留原处,怎能找到?

21、最后一句话是: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那是反问吧

22、楚人剑入水而刻舟,却不知剑不随水流,无所得

23、文章最后一句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对寻剑者进行批判,让人深思:做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要学会随着情势的变化而不断变更自己的态度和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24、找专业人士或有经验的人帮忙打捞,可能需要付费或悬赏等。

25、如果是我的话,我只能放弃了

26、“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27、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8、根据情况可请船工停船,自己赶紧把他捞上来,此时应注意安全。

29、守株待兔能用于褒义,只要掌握了规律,在兔子必经之道上栽几棵树等兔子撞,也是可以的。比如某地是日军必经之地,我们只要在此做好准备,守株待兔即可。

30、经过:楚国人在船上也就是剑掉下去的部位刻了记号,打算船到岸之后在这个位置找船。

刻舟求剑写一段话怎么写

31、刻舟求剑讲讲的是一个人坐船过河,不小心把剑掉到了河里,他立刻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打算等船到岸之后,按这个记号去找他的剑。

3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只从错的地方去找问题,而不去找到根本的原因,那么,只能事项故事中的人一样,表面上看起来特别认真,实际上只是在做无用功。

33、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

34、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刻舟求剑”。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