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1、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做事应该敏捷。

2、主旨:课文《〈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6、孔子难道不明白这一点吗?甚至在世界范围内被承认为最伟大思想家的他当然是明白的。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想要做的一切。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恰恰也就是他最动人的地方。

7、•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8、我想,在那样一个时代,很少有一个成年君王是真正的很傻。所以他们应该明白孔子所陈述的理想社会的确是可以让百姓和乐国家齐心的良策。然而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动乱不已的年代,比起大同社会,生存才是第一要务,国家和国家之间相互倾轧攻伐,没有物质、民力、军队,国家连基本的存在都无法保证。君王作为国家的主人,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盛呢?但在那个时代,国家强盛最外显的条件就是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存在力的强弱。

9、•以约失之者鲜矣。

10、•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3、五,学习态度类。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父母,唯其疾之忧。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7、这章经文的主旨是,礼的运用尚和尚中,以无过无不及的中道为最后。但是在具体过程中,一味的求和气,不用礼来节制,这也是不可行的。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言必信,行必果。

2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志坚、好问善思)

23、二、个人修养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循序渐进)

26、•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7、•巧言令色,鲜矣仁。

2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9、•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一、学习方法: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3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2、•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33、四、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35、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

36、•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37、•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3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9、《论语里仁篇》中

40、他把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5岁到40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50岁到60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其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41、•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44、•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5、•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4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4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9、而要从这个角度提高国家的力量,必定涉及孔子所言的礼乐崩坏。那时候人们大多关注自己自己的生存,当我们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层面上时,秩序和文明难免受到践踏。说是君王们愚蠢到不倾听大师们的言论,倒不如说是时代的车轮从所有人身上强行碾过了。

50、•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5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2、《论语》一书中,孔子谈论君子的经文很多,今举其一例。

5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学习方法

5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56、三,道德修养类。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7、四,人生哲理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9、•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60、•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61、•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62、《论语》十二章经文是,

63、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独立思考)

6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5、•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6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6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0、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71、•不迁怒,不贰过。

72、•未知生,焉知死。

73、•温、良、恭、俭,让。

7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5、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

76、•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7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78、•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79、•吾日三省吾身。

8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年轻时善于思考学习,年老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他认为万事万物有它自己的规矩和秩序,人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应有的付出,最终也收获应有的回报。春秋时期古代中国的奴隶制度迅速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却也使规矩对人的束缚力逐渐丧失。孔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动乱无比的时代。他四处奔走呼告,希望人们重回正道,复兴灿烂的华夏文明。

82、•道不同,不相为谋。

8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4、•君子不器。

8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8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顾向己一生的历程,讲述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他认为。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8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8、•夫子温、良、恭、俭、让。

89、通常分为一,学习方法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9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93、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94、•三思而后行。

95、•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96、《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共20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97、•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98、•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99、十二章中的句子大多和学习、为人有关,具有非常强的教化作用。真正看比较全的《论语》的话,会发现以教育人为目的的语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想那个时代,是开启了底层的社会民众对于改变天下大势的理想之门,不过遗憾的是,这道大门之后的路径,是从千百年后的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之后,才得以铺就的。孔子周游列国,有一种布道的感觉。但这种布道在当时的时代看起来,是失败的。对他许以官位和物质的人很多,但真正愿意按他所说的来做的人少之又少。这其中的原因,恰恰体现出孔子以及那些和他一样的思想家的无比伟大。

100、•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0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2、不温,不亦君子乎?(接时温习、修身养性)

10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10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反省)

10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0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08、《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是典型的文言文,是先秦文言文中的代表作。《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10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11、二,修身做人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12、•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1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115、五、感叹时光流逝

116、•不学诗,无以言。

1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1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20、•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121、•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2、•德不孤,必有邻。

12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12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5、•欲速则不达。

126、•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27、语文书中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12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9、•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3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31、•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3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4、饭硫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坚守仁义)

135、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13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3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38、•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39、•“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140、礼的应用,贵在中道。

14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42、三、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

14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44、•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145、《论语》十二章,是指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

146、六、文章中心:

147、•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4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49、全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方面给人以启发。

150、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兴趣)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151、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15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3、•见义不为,无勇也。

154、在这章经文中,孔子一语把君子为人处世的原则给讲清楚了,少说多做是君子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君子的标准。

155、孔子说:“我十五岁有至于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而不被外界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上天的旨意,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意愿而不越过法度。”

156、智、仁、勇是所谓“三达德”,既是道德,又是传统的文化积淀。在孔子看来,君子应是仁、智、勇的统一体。“三戒”、“三畏”、“九思”、“三变”,君子时刻在自警;不忧、不惑、不惧,态度恭敬,对君主尊敬、对人民恩惠。这些对君子道德修养的“定量”规定,反映了孔子对君子之德的严格要求和多方赞美。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