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 欢乐颂

1、抒情,叙事之分,文学史上早已有之,不足为奇;而戏剧诗强调其以诗的标准来标立戏剧创作的崇高内涵;文化诗则体现其充分的学术滋养与文化底蕴。

2、席勒又创作了几部惊世巨作,悲剧《阴谋与爱情》、《图兰朵,中国公主》、诗歌《欢乐颂》等等,这几部作品都是享誉世界的名作。席勒的作品中,以悲剧的形式居多,他曾写过三篇关于论悲剧的专论:《论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因》、《论悲剧艺术》和《论悲剧中合唱队的作用》,以表达他对于悲剧中的美学意义和文学理论的观点和理论,这些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都是有着借鉴意义的。席勒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以辩证的观点阐释悲剧冲突的戏剧家和美学家,他也是西方悲剧冲突论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西方崇高与悲剧关系论的初创者。

3、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

4、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二浪漫曲》。

5、同年秋天,席勒随朋友一起迁往德累斯顿,并在那里完成了《唐・卡洛斯》这部以西班牙宫闱斗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着他的创作正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

6、席勒自从写了他那轰动一时的控诉封建暴虐的剧本《强盗》(1780年)以后,受到了符腾堡小暴君卡尔·尤根公爵的迫害。1782年他潜逃到曼海姆城,想在那里定居下来并从事创作。然而他在那里的处境并不好。虽然他的两个剧本《强盗》、《阴谋与爱情》在曼海姆民族剧院等处演出取得极大成功,但他却负债累累,到处碰壁。

7、《席勒诗选》是2012年1月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隽。

8、此后,写有悲剧《斐哀斯柯》《阴谋与爱情》,诗体政治悲剧《唐·卡洛斯》,诗歌《欢乐颂》等。古典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诗剧《华伦斯坦》三部曲、《玛丽亚·斯图亚特》、《奥里昂的姑娘》《墨西拿的新娘》《威廉·退尔》等,以及大量诗歌。

9、席勒,德国诗人、剧作家。1782年上演的以反抗暴君为主旨的《强盗》是他的成名作,也是“狂飙突进”运动在戏剧方面的重要成果。此后,写有悲剧《斐哀斯柯》《阴谋与爱情》,诗体政治悲剧《唐·卡洛斯》,诗歌《欢乐颂》等。古典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诗剧《华伦斯坦》三部曲、《玛丽亚·斯图亚特》、《奥里昂的姑娘》《墨西拿的新娘》《威廉·退尔》等,以及大量诗歌。此外,他还著有《三十年战争史》《美育书简》《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等历史学和美学著述。席勒和歌德一起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高峰,为德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属于进行曲,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11、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12、此外,他还著有《三十年战争史》《美育书简》《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等历史学和美学著述。席勒和歌德一起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高峰,为德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3、关于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因,席勒认为:艺术和自然,或者更恰当地说,和自然的创始者,抱有同一目的,即施与快乐和使人幸福。他说:我所说的那种自由的快感,指的是精神力量,即理性和幻想力,被激动起来,并通过观念产生感受时的那种快感。相反,肉体或感官上的快乐,却是灵魂被盲目的自然必然性所控制,感受直接紧随着肉体上的原因而来时所产生的。

14、席勒,德国诗人、剧作家。1782年上演的以反抗暴君为主旨的《强盗》是他的成名作,也是“狂飙突进”运动在戏剧方面的重要成果。

15、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中文版)原唱是傅海燕、李克、李初建、田玉斌。《欢乐颂》,又称《快乐颂》,是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

16、年写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情》,并着手创作新剧本《唐・卡洛斯》。1783年席勒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1785年4月接受格・克尔纳等四位仰慕者的邀请,前往莱比锡,在戈里斯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诗《欢乐颂》反映了这种真挚的友情所给予他的温暖和欢乐。

17、这样一种划分方式,或许有些与众不同,尤其是后两者基本上不在传统的分类标准之内。

18、《欢乐颂》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而这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不包含文字)成为了现今欧洲联盟的盟歌、欧洲委员会会歌,亦曾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扬起罗德西亚的声音》的旋律。

19、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

20、《欢乐颂》曲作者是贝多芬。

21、诗人写这首长诗的直接缘起是受到了与克尔纳友情的激发。以克尔纳为首的朋友圈子连席勒在内共有五人,他们自称为神圣的五人。这诗写出后克尔纳为它谱了曲,成为他们的团契歌(Bundeslied).

22、我将席勒之诗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抒情之诗、叙事之诗、戏剧之诗、文化之诗。

23、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

24、从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

25、席勒的《欢乐颂》写于1785年夏天。次年这首诗发表在他自编的杂志《塔莉娅》第二期上。

26、他对当时的专制统治有着深切的体会,178O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盗》,1782年1月13日于曼海姆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27、《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28、贝多芬青年时期便想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它的诗句传递了当时的时代理想:建立一个以自由、欢乐为底色的理想社会,全人类在响彻云霄的合唱中建立完美的兄弟情谊。

29、。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

30、作者在《席勒诗选(珍藏版)》中尝试对席勒之诗进行基本分类,但其标准却孰难选择,故此也并不硬作解人。

席勒 欢乐颂

31、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贝多芬为之谱曲

32、除了文学方面,席勒也是一位美学大师,席勒在1793年创作的一部作品《秀美与尊严》中,就已经建构了美学范畴体系,他的美学体系是西方美学史上较为系统,较为完整的,席勒把美称作人的第二创造者,他说:我们必须把在审美心境中归还给人的能力看作是一切馈赠中的最高礼物,即人性的馈赠。如果我们把美成为我们的第二创造者,那么,这不仅在诗学上是允许的,而且在哲学上也是正确的。席勒描绘出一个宏大的审美王国,关于美誉发展,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席勒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明确提出具有启发性准确阐述的美学家。

33、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创作酝酿达20年之久,在这20年的人生动荡中,他吸收了康德的哲学和共济会的兄弟理想,历经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中希望的诞生和毁灭。“人类啊,帮助你自己。”贝多芬以此核心塑造着他最后的音乐史诗,在黑暗的时代颂扬席勒对自由的书写。

34、词是德国诗人席勒,曲是贝多芬。

35、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毕业后于1780年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

36、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37、本作品是对作曲家一生的总结,是人类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的基础与标志。其中第四乐章有大部分为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而配曲,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热望。当作品于1824年首演时,贝多芬失聪无法考虑担任指挥,他坐在乐队中,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他都没有知觉,但这部作品已经贝多芬最伟大的交响曲。而第四乐章的旋律《欢乐颂》则广泛流传,1972年,《欢乐颂》的音乐(无歌词)被采用为当时的欧洲共同体(现欧盟)之歌,1985年则成为欧盟盟歌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