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门投止”有什么典故精选47句
“望门投止”有什么典故
1、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2、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3、指康、梁;留:指自己。
4、出处《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一·尸变》:“有车夫数人,往来负贩,辄寓其家。一日昏暮,四人偕来,望门投止,则翁家客宿邸满。”清·谭嗣同《狱中赠大刀王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示例你兄弟在外,隐姓埋名,或是找一个地方藏身,或是到处漂泊,望门投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
5、望门投止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张俭传》:“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6、“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
7、这句话是董仲舒用来形容张俭,表达了他对于张俭勤学好问,不断自我提高的佩服和敬意。
8、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9、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10、东汉时,张俭任山阳东部督邮,见中常侍侯览与其家属,在防东仗势欺民,残虐百姓,恣意妄为,违法犯罪。便上书皇上,揭发其恶,案涉其母,乞请诛之。然书为览所截,不得通传,自此与览有仇。有同郡人名朱并者,性极奸邪,素为俭所鄙弃,故于俭有隙。其为报一私之仇,诬俭与同郡廿四人结党。览遂趁机四处搜捕。俭亡命遁逃,“望门投止”。人人敬其气节,皆多留之。后投奔李笃家,遭毛钦操兵诣门搜之,笃说钦曰:“俭闻名天下,非为罪而亡也!愿君放之一马!”钦叹息而去。后笃送俭出塞,故而得免。其涉案之广,伏重诛者数十人,宗亲尽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11、去:出奔。
12、望门投止思张俭的意思是指出身贫寒的人渴望能够够得到贵族门第的青睐,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而同时也表现出对远离世俗利益的向往和追求精神上的高尚品质。
13、“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1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16、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社会等级制度,是对社会阶层固化问题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17、【注释】: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18、《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尸变》:“一日昏暮,四人偕来,‘望门投止’,则翁家各客宿邸满。”
19、译文: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20、《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21、张俭是东汉时期一位居士,因虚心好学而被当时著名的学者董仲舒誉为“书奥”。
22、成语典故-望门投止-
23、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24、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这是一首诗,说的是出身贫困的人,就要勤俭节约,努力学习,就像张俭那样,才能更有出息和自己的发展。
25、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26、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27、“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28、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29、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30、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
“望门投止”有什么典故
31、您好,“望门投止思张俭”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贫苦出身的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向德才兼备的人学习,例如像张俭这样有才华、节俭的人。简而言之,就是要向优秀的人学习,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
32、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3、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34、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
3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36、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37、“望门投止”。原指见人门户,便往投宿。后形容逃难或窘困时,暂求栖身处之仓促境况,常用此语。
38、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39、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0、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1、意思: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42、您好,“望门投止思张俭”是指一个人出身贫寒,但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最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的境地。其中,“望门投止”指出身不高的人投靠门第高的人谋求生计,“思张俭”则是指学习张俭的勤俭节约的精神。这句话的意思是鼓励人们做事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不要因为自己的出身而放弃自己的努力,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43、扩展资料
44、望门投止思张俭意为从曹丕《典论》中的《典故》中引用,指一个人即使身处卑微的环境,也应该保持精神追求和修养,不断提高自己。
45、“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46、意思为: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47、“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